8月23日,济南高新区企业山东国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今年济南第一家北交所上市企业。
今年来在推进企业上市领域,高新区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全区上市企业22家,占全市的37%,其中主板8家、创业板5家、科创板2家、香港主板4家、北交所3家。全市首家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上市企业均诞生在高新区。

不难看出,作为经济强区的高新区如今也正在向“资本强区”迈进。
走向“资本强区”

上半年,高新区聚焦上市突破、实体经济、金融产业,全力推动企业上市,加大信贷投放,提升金融服务,全区金融运行平稳健康,呈现良好态势。
高新区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仅靠自身优势,还需要借助资本市场这个重要平台,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更多优质企业,吸引更多资本投入。
这也是近年来高新区不断推进企业上市的原因。
如今,高新区紧紧抓住北交所扩容和全面注册制改革的历史机遇,强化政策引导,全力推动企业上市,在制造业稳住基本盘的同时,上市企业的科技含量也显著提升。
“今年以来组织各类资本市场培训、融资对接活动8场,培训企业超200家,邀请交易所、中介机构专家走访服务重点上市后备企业30家,帮助解决合规证明开具、企业融资等各类问题35项”高新区财政金融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还有一点难以忽视,那就是济南市重视资本市场的大形势,市区两级的政策叠加,也是推动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助力。
早在去年,济南市就印发了《济南市推进企业上市倍增行动计划》(济政发〔2022〕15号),启动了“企业上市倍增行动计划”,将企业上市作为促进省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年初,济南市召开发布会,济南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郦弘在介绍济南市全市企业上市相关情况时表示,“2023年1月,润华服务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了57家,股票59只。目前全市还有2家企业已提交注册,1家企业已过会,7家企业在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问询,19家企业在山东证监局备案辅导,另外还储备了400多家上市后备资源企业。”
尽管这个数字放在半年后必然有所更新,不过也不难推断出,未来大量企业上市的前景。作为高新企业的集聚地,高新区仍有大量的优质企业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市,进一步提升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事实上也是如此,当下高新区坚持以专精特新、科技企业等为重点,充实完善后备资源库,实施分层梯队培育,储备省级重点上市后备企业50余家,组织企业赴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地学习,提升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水平。
企业上市新助力
济南高新区拥有较强的产业基础、人才资源、科技实力和市场规模,能够为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进度,高新区大有可为。
例如,在加强企业培育和扶持,提升上市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上,区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民营企业等的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政策扶持、金融服务、人才培养、技术引进等方面的帮助。
在建立健全企业培育机制方面,搭建企业成长平台,打通企业上市通道,要鼓励优质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促进优胜劣汰,实现优化配置,合理选择上市地点和方式,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板块和市场。
这些领域,高新区都交出了极佳的答卷,
一方面,高新区在齐鲁软件园等五大产业园区全面开展金融管家试点工作,整合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资源,建立特色金融管家团队,组建企业上市专家服务队,发挥机构专业优势,为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及上市后备企业提供专题培训策划、政策制度研究、企业改制上市辅导、投融资计划咨询和疑难问题解答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围绕推动服务企业上市、全面注册制实施和北交所扩容等内容,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培训活动。建立企业间交流机制,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组织重点拟上市企业到金现代等已上市企业进行调研学习,提升企业家资本市场意识,形成比上市、想上市、争上市的氛围。
此外,高新区还积极鼓励区内银行、融资担保、小贷等机构加强对后备企业的信贷、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拓宽后备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并建立股权融资重点项目库,引导区内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上市后备企业,优化股权结构,增强融资能力。
多措并举下,不仅企业上市进度加快,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也被充分激发出来,在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等方面,高新区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成果。
站在大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稳步增长,更多提振经济政策可期,高新区在向资本强区的迈进过程中,也必将有更大的作为。
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