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被称为制造业的“大脑和神经”,是制造业技术、知识、经验等积累的具象化,以及进一步深挖工业发展潜力重要基础性工具,能够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工业软件对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产业格局迅速变化,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等新形势下,工业软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快工业软件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保障工业供应链安全、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整体呈现上升发展趋势
今年以来,得益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需求的不断释放,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供给能力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科创能力不断增强,开放、合作、协同的工业软件生态环境愈加完善。

工信部数据显示,1-5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良好,软件业务收入和利润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软件、基础软件等重点软件产品增速提升。其中,工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1028亿元,同比增长9.3%。
近年来,国产工业软件逐渐“跑”出“加速度”,不断提高科技研发力度,提升产品性能,加强研发投入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工业软件企业、产品及解决方案。例如,山大华天、华大九天、中望软件、宝信软件、中控技术、广联达、安世亚太、苏州浩辰、天河智造等,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多个领域。
目前,工业软件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工业领域的核心环节,正在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截至2023年底,我国工业软件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2.2%,整体呈现上升发展趋势。
实力补强仍存短板
尽管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构建了完备的产业链体系,为工业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但工业软件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难点和痛点。例如,核心技术缺失和产品竞争力不足、供需融合度低、产业生态不健全、企业规模小且研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突破工业软件,研发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计算等工具软件,大力发展关键工业控制软件,加快高附加值的运营维护和经营管理软件产业化部署。面向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装备、船舶等重大技术装备以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需求,发展行业专用工业软件,加强集成验证,形成体系化服务能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综合来看,为破解工业软件“卡脖子”难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国产工业软件的扶持力度,以能否解决企业需求、能否解决“卡脖子”问题、能否化解供应链风险为考量标准,来判断国产工业软件能否实现本土化应用,并帮助自主可控、持续创新的国产工业软件进入制造企业应用。
在产业生态方面,凝聚“政产学研用金”多方合力,从健全工业软件标准体系,推动工业软件适配验证,完善工业软件公共服务,以及促进工业软件推广应用等方面着手,加快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切实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供需匹配度上,以行业应用为导向,引导制造业重点领域开放应用场景,强化共性基础研究与产业重大工程、高端装备应用衔接,逐步推进全产业链国产工业软件的落地应用。同时,搭建工业软件行业应用体验中心,建立包括企业库、产品库、关键技术库等在内的产业链数据库,推动我国工业软件产业链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加快工业软件产品推广应用。
在资本助力方面,目前,国产工业软件仍处于早期成长阶段,行业及企业能力依然薄弱,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不仅需要坚持长期主义,还需要提高工业软件认知水平。同时,更需要资本市场长期助力与支持。
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软件行业与工业制造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依托校企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引导工业制造企业更多参与到教材编写、授课等环节,结合制造企业实际需求和案例,为培养工业软件人才提供更多针对性内容,进一步提升工业软件开发人员对工艺制造流程的认知。
作者:路沙
编辑:高珊珊
监制:刘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