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软件开发 » 下载客户端(评论媒体网络新闻受众)「新闻评论app」

下载客户端(评论媒体网络新闻受众)「新闻评论app」

admin 2024-07-24 01:30:47 软件开发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6月12日,河南省网络评论创作研讨暨“今豫网言”图书发布活动将在郑州举办。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波在接受顶端专访时表示,全媒体时代,网络评论不全是投刀和匕首,也可以说得委婉动情或跌宕起伏。
网络评论要一反往日冷冰冰的面孔,以更加适合移动化全媒体的话语表达方式与受众形成互动,同时也要跳出单纯的文字,主动拥抱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智能化的传播变革。

评论是舆论引导的“风向标”

下载客户端(评论媒体网络新闻受众) 下载客户端(评论媒体网络新闻受众) 软件开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顶端:从实际情况看,评论在舆论场中发挥着哪些作用?

杨波:首先,评论是迅速传播观点的有效平台,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具有引领作用的议题,发挥好舆论引导的“风向标”作用。

下载客户端(评论媒体网络新闻受众) 下载客户端(评论媒体网络新闻受众) 软件开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其次,评论是推进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能够培养和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在激浊扬清的过程中广泛干预社会生活,发挥好传播的“主渠道”作用。

最后,评论是营造网络生态的有效路径,能够及时针砭时弊、强化理性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的“安全线”作用。

顶端:现如今,一篇好的、传播范围广的网络评论,其中所具有的网感十分重要,你认为一篇评论怎么才算有网感?要如何培养网感?

杨波:面对日益个性化的网民阅读期待,网络评论也需要给予网民亲切感、个性化、共情力体验。

一是内容要有“网点”,但又不盲目追逐热点。
要想被受众轻松接受,既要让话题紧跟网络热点,又要用好“自己人效应”,从内容上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让网民看一眼就会被吸引。

二是评论要有“网味”,但又不盲目追逐热度。
要学会接纳互联网文化,既能准确运用个性化、接地气、口语化的流行词,又能写出戳中网民心中最柔软地方的词句,让网民读一次就会被接纳。

培养网感,首先要提高用户的可接受度。
要以受众为中心,适应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关注网络用户的信息偏好和分享偏好。

其次要提高用户的可参与度。
让网络用户愿意通过各种平台功能参与信息的传播过程,如转发、评论、点赞等。

最后是提高用户的可体验度。
网络时代的趣味性更加强调内容的简单、朴实和平民化,以精准提高网络用户的可体验度。

顶端:在数字网络时代,评论仅有笔墨耕耘的写作方式好像已经不太够了。
很多媒体在做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比如评论写作风格的变化;再比如视频评论、AI虚拟人评论等形式上的创新。
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对于全媒生产模式下的评论创新,你有哪些建议?

杨波:数字网络时代出现这种变化是积极顺应媒介技术迭代和受众阅读习惯变化的一种体现。
数字网络时代,除了传统的文字评论,短视频评论产品越发活跃。
短视频类评论以场景化、口语化、年轻化、情感化的语言进行口播评述,以其更强大的表现力和更直观的接收体验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

像央视的《主播说联播》栏目就是一种短视频化的评论,该节目主播结合《联播》当天播出的重大事件与热点,对进行一分钟视频解读与评论,一经推出便深受受众喜爱,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堪称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转型成功的经典案例,值得业界学习、思考和借鉴。

对于全媒生产模式下的评论创新,建议有三句话:一是投其所好,设置广大受众比较喜欢的话题;二是投其所需,设置符合广大受众需求的话题;三是投其所爱,设置广大受众真正愿意参与讨论的话题。

主流媒体做好网评要关注网民诉求

不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顶端:你收到《今豫网言》这本书了吗?平时留意过类似“今豫网言”的网络评论风格吗?有什么评价和印象?

杨波:收到了,我平时经常看“今豫网言”的文章。

“今豫网言”深谙新媒体传播规律,少用传统媒体常用的引题、主题、副题等形式,通过直言观点、设置悬念、巧用数字直观表达文章思想、主题和情感,让受众第一眼就能被文章标题所吸引。

还有一点印象深刻,“今豫网言”的文章往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即止,不搞长篇大论,不做官样文章,不说“正确的废话”。

“今豫网言”评论区也丰富多彩、看点颇多,精心挑选的有趣有料的平台留言,与网民平等互动、亲切交流,形成传受互动的良性循环,让正面的声音放得更大。

顶端:新的传播环境下,社交媒介成为重要媒介。
主流媒体应如何顺应规律,做好网络评论创作?

杨波:网络评论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网络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关键阵地之一。
当前,主流媒体做好网络评论,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走好群众路线。
网民在哪儿,我们的舆论工作就要在哪儿。
网民喜欢什么,我们就上什么。
这是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

二是关注网民诉求。
面对突发舆情事件,写评论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是需要去微博或微信上看一看,做一些深度调研,了解大家都在讨论什么、关注点在哪里。
事实对很多网民来说也许没有那么重要,他们更在意的是事实背后当事人或当事单位的态度和立场,以及能够从相关事件中宣泄出什么样的情绪,能否从中获得情绪或情感上的消解与圆满。

三是壮大专业队伍。
当前,专业媒体、机构媒体、自媒体都是舆论引导共同体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我们要做大做强专业评论员队伍;另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加入进来,通过科学知识和专业素养来赋能舆论引导,形成多元共存、更有说服力的意见领袖结构。

顶端:对于河南媒体来说,如何借助网络评论,从服务的角度出发,做好舆论引导、讲好河南故事?

杨波:明确目标任务,网络评论要做到有的放矢,多发声、多参与展示河南好形象。

具体来说,在选题与视野上,要立足河南、辐射全国。
立足河南却不拘泥于河南,从时政要闻到社会热点,从经济发展到民生关切,做到无所不包、无所不评,直面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此外,要深入挖掘展示河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河南形象,强化文化认同,唤起本地人的“乡愁”共鸣,激发外乡人的兴趣共情。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评论不全是投刀和匕首

也可以说得委婉动情或跌宕起伏

顶端:网络评论和一样,面临用户阅读习惯的变化。
用户接触场景趋于碎片化,倾向于阅读短文字、图片、短视频,而较少选择文章和长视频;倾向于接受轻松愉快和情绪价值。
而评论往往给人的印象是严肃缜密,上述现象是否为评论的传播带来挑战?如何破解?

杨波:评论作为一种直接表达思想观念的文体,当然不能像散文和诗歌那样绵柔和抒情。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评论不全是投刀和匕首,也可以说得委婉动情或跌宕起伏。
网络评论要一反往日冷冰冰的面孔,以更加适合移动化全媒体的话语表达方式与受众形成互动。

此外,网络评论也必须跳出单纯的文字,主动拥抱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智能化的传播变革。

近年来,主流媒体积极转型,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评论也开始以更加适应网络用户使用习惯的短视频评论、图解评论、漫画评论、海报评论、AI评论等新形式实现全网联动获取受众,不断提升着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与话语权。

顶端:好的网络评论,不仅能挖掘事件的内涵,还能引导网民对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讨论,但现在部分机构媒体在做网络评论时,偶尔会出现一些翻车现象,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何避免?

杨波:在流量经济环境下,面对愈发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部分媒体在发布方面渐渐脱离了正确的舆论引导轨道,因过度追逐流量或标榜个性,失去了价值评判的基本标准,忘记了价值引领的初心担当,出现种种翻车现象绝对不是偶然的。

避免翻车需要认真把握好评论观点性与舆论导向性之间的平衡。

首先,要坚守媒体人的职责使命。
新媒体时代,媒体仍需谨守本位,既要做宣传工作的“弄潮儿”,也要做反映时代发展主流的“定盘星”,还要做网络生存空间的“守护神”。
网络不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屏障,评论不应因网络加持而忘本,反而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评论的生产和传播规律,在多主体传播的环境下表达出立场鲜明、价值正确的主流媒体态度。

其次,要保持媒体人的理性思考。
面对多方矛盾不定时交汇的社会热点事件,自媒体、网民众说纷纭,媒体此时必须遵守伦理,坚持理性思考,做到理性发声,牢记不失语、不误语的原则,以基于事实的观点说服人、以站在人民立场的评论引导人,而不是用自己的偏见、成见误导网民。

顶端:总体来看,实现网络评论的高质量发展,目前还面临哪些问题?对此你有哪些建议?

杨波:当前的网络评论在写作文风、队伍建设、表达方式上还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从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是重视文风建设,让评论更接地气、更具吸引力。
一篇优秀的网络评论,一定要与时代同行,去掉口号式的说理,善于使用“网言网语”,让读者看得亲切,读得明白,听得进去。

二是重视评论员队伍建设,发掘更多年轻力量。
评论员队伍亟需吸纳更多年轻力量,回应当下青年群体的关注焦点,反映青年群体所思所想。
用年轻人吸引年轻人,从而创作出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三是尝试更多表达方式。
评论不能局限于文字,当前,多元化平台丰富了网络评论的表现形式,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态能够让评论传递的信息更易被受众接受,新技术的加持使得出现更多、更优秀、更接地气的网络评论成果成为可能。
具体情况如何,非常值得期待。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