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政府搭台,推进“电商中枢”工程。按照“中西部电子商务特色商业区”的目标定位,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物流、网点同布局,全面提升电商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政策推动,建设务实高效的指挥中枢。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10个成员单位专项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西峡县关于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西峡县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规划》《西峡县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验收及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推出免费注册电商企业、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免费培训农村学员、免费提供货源信息、免费指导个体网店的“五免”政策,确保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高位启动、有序推进。投资拉动,建设城乡互联的物流中枢。针对现有电商产业园,县财政每年支付200万运营经费、160万元房租,连续支付三年。同时,计划财政出资4700万元,征地15亩、收购七层办公大楼1座,整合县内所有物流企业,规划建设一处豫西南功能最全的县级冷链仓储物流中心,致力打造“电商物流、仓储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分拣包装”五位一体的新型园区,进一步完善仓储、物流、分拣、配送、售后等配套设施,彻底疏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目前,顺丰、中通、邮政等7家物流公司已入驻园区,建立村级邮政站点299个,县冷链仓储物流中心预计2018年初投入使用。创新驱动,建设智能便捷的服务中枢。在县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增设网红体验店、跨境无人超市、西峡农特产品区、生鲜即食餐厅、儿童游乐专区等功能区域,接入大数据分析后台,提升创客空间、电商孵化等平台集聚效应;借“河南农购”技术优势,为入驻园区企业提供通讯、网络等共享设施;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将覆盖全县的新百利公司连锁商贸网点嫁接成为农村电商服务站,缩短站点建设时间。目前,16家镇级服务站、116个村级网点已铺设完毕,成活率达87%,乡镇覆盖率100%,初步形成县、乡、村一体的商务信息服务网络,全部实现线上代购、线下销售、在线配货、物流中转等多种功能。仅“双十一”当天,西峡电商物流336.8万单,销售额达1.18亿元,同比增长337.3%。电商产业链上下游就业人员超1.8万人。
二是产业转型,推进“全企入网”工程。目前,全县共引进8家平台企业,自建2个微商城平台,拥有网商2000余家、电子商务企业226家、其中规模以上35家,开办企业网上专营店80余家,B2C、B2B跨境销售企业41家。树立本土品牌。围绕猕猴桃、香菇、山茱萸为代表的“果菌药”特色产业,引导全县食药品加工等企业开发网销产品60余种,建立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扩大品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仲景、香华、九顺达等大型企业拥有自己的商标,在淘宝、京东、苏宁商城设立旗舰店;善斋食品、草帽兄弟建立专业运营团队,实现了“菇滋菇滋”香菇脆等深加工农产品的私人订制。推行智慧商贸。由政府背书,投资近30万元,注册“水源西峡”公共商标,研发巾帼商城、“水源西峡”2个微商城,让农村群众拿上手机就能在线购买到与县城同价、同等、同标的农资及日常消费品。9月20日,“水源西峡”公共商标发布当天,全县单日网上销量突破4万单,京东西峡馆总销量居全国生鲜第一,被团中央授予“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称号”。发展跨境电商。盛煌食品、九顺达实业等企业,采用网上寻找订单、线下报关发货的模式,开展B2B跨境电商业务;欧克斯邦、中颜国际等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跨境销售业务。至目前,全县跨境电商交易额20.83亿元,其中出口17.69亿元。阿里巴巴国际部已服务西峡40多家生产企业,产品销往东南亚、欧盟、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人才造血,推进“农村智库”工程。打造孵化基地。实施“两区一协会”和淘宝村“双千万”计划。即:在县城建成集研发、展示、销售、服务、运营、培训、观瞻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在豫陕交界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所在地建成双龙镇农村电子商务孵化园区;成立西峡县电子商务协会,为中小电商提供免费指导,彻底解决县域电商“小散乱杂”、不成规模、不成品牌、缺乏标准、增长缓慢等问题。同时,双龙镇计划2017年底完成淘宝村1000万交易额,发货单量突破1000单,达到100家活跃店铺,建成南阳首家国家级淘宝镇。强化创业辅导。通过招标选拔,选取南京电商集团培训公司专门负责西峡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培训,力争三年培训农村电商专业人员1.2万人次。注重县商务、工商、人社、农业、扶贫等职能部门的协同运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短期和长期、专业类与综合类相结合,依托中国淘宝大学等优质师资力量,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精准化的电商教育。目前,已开办县乡领导班子、村干部、企业与合作社、普通农户、贫困家庭、青年学生等不同层面、有针对性的培训30余期,累计培训电商专业人才和电商普及人员3054人次,参训人员开办网店841家。鼓励人才回归。发挥非公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吸引高层次人才、团队回西峡创业,共引进各类高端人才73名,其中电商人才20余名;通过“党员职工人才培养计划”,力争培养美工、运营、客服等急缺专业和实用型人才500名;借助百菌园企业的发展基础,由县人社局在双龙镇建立就业培训基地,聘请专业高级讲师4名,重点针对回乡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者、中途辍学初高中生等,每年开展技能培训2000人次左右,让乡村人才“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是社会参与,推进“网络扶贫”工程。利用“互联网+特色农业”精准发力,让农村电商率先进入贫困村,实现农产品进城、网购下乡的良性互动。加大就业扶持。针对19个乡镇、街道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已优先安置6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地或就近到电商企业工作。与河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联合开办“助力贫困户子女带薪学电商”创业辅导班,有13名优秀贫困毕业生签订了用工合同。推广E+扶贫。借助京东总部扶贫资源优势,在米坪镇赶仗村建设“京东电商产业扶贫”试点,开创“互联网+产业扶贫”模式。由京东西峡馆按市场价格统购贫困户香菇,每棒返还0.5元作为扶贫补贴。目前,累计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1639人,帮助贫困户网销农产品230万元,实现人均增收1300元。促进网络下乡。计划两年内建成150家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力促全县农村服务站点覆盖率达到50%以上。利用“水源西峡”手机APP,逐步将新百利现有特色农产品、非农消费品全部搬到线上销售,并计划在站点内植入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代收代缴、福彩体彩等便民服务项目,用互联网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刘振伟 李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