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炜华
编辑|t
引言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刚建国不久,苏联就为中国援建了156个项目。这些项目对于当时新中国意味着什么?我国的工业化之路苏联到底出了多少力呢?

(苏联海报)
一、苏联对新中国如兄弟般的援助苏联在新中国科学和工业的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难以估量。如今我们很少谈论这个话题,因为1960年苏联专家撤离中国和1969年珍宝岛边界冲突是中苏关系永远的痛,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个红色巨人曾经的老大哥给过我们的帮助。

在建立新中国之前,中国的现代工业和科学极度不发达。
19世纪末,满清政府曾试图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并效仿日本将青年送往海外学习,也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但是洋务运动并不能拯救中国孱弱的工业。
(晚清工厂)
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灭亡,国内军阀混战,关于洋务运动的尝试也基本上都停止了。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选择自费在欧洲和美国的大学学习。在那个时候的中国,民族企业和工业举步维艰,大部分企业都是是由西方资助成立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三省被日本占领,东北也最早开始了工业化之路。当然日本在东北伪满洲国建造工业设施并不是出于好心,而是为了能够更加方便地攫取东北的资源。
真正全国性大规模的工业发展要到新中国建立以后才开始,而帮助中国发展工业的是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
(苏联海报)
关于苏联该如何帮助中国发展工业的讨论在苏联承认新中国之后就立即开始,正式援建始于1950年2月14日,当时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同时,还签署了《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和改造50个大型企业的协议》。
就是这两份重要的官方文件制定一系列关于苏联专家建设中国关键工业设施的协议,中苏两国的谈判进行了五年,分几个阶段进行。最终,中国同意苏联派专家建设和改造156个项目,因此整个计划被称为“156工程”。
(赫鲁晓夫和毛主席)
在“156工程”框架内,实际实现了150个项目,其中约三分之一属于军事工业领域。作为交换,中国承诺在1954年至1959年期间向苏联出口160吨钨砂、110吨铜、30吨锑、90吨橡胶和其他战略产品。
中科院研究院张柏春、张久春和蒋龙在2004年出版的《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中指出,与苏联的合作在三个领域取得了主要成果。
(张柏春)
首先,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机床、测量仪器、压机设备、大型冶金设备、大型采矿设备、高效能机器和发电设备,这弥补了中国基础工业技术的不足。这些设备的引进使中国能够生产钢铁、有色金属和所有必要的材料。
第二个重要方向是技术转移,这是中国以前所没有的。拖拉机和汽车制造、石油开采、化肥生产、合成纤维制造、制药业和农业机械等几乎所有民用领域都得到了苏联的技术支持。
(苏联专家)
此外,苏联还帮助中国建立了军工体系雏形,中国也因此获得了坦克、大炮、飞机和舰船的建造技术。随后,苏联帮助中国掌握了核技术、导弹技术、计算机、自动化、半导体和精密机械技术。
第三,苏联专家帮助建立了从事研究、开发和设计的机构和组织,建立了强大的技术教育体系。
例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就是在苏联的直接支持下建成的,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诞生。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按照苏联高等院校(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的模式建成,是邀请苏联专家最多的大学之一。
在书中张柏春还指出,由苏联专家建造的工厂被认为是质量最好的。例如,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配备了苏联设备,直到1980年代中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汽车制造工厂,而全国各地的许多小型汽车厂刚开始基本上都在山寨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产品。
(苏联援建汽车厂)
二、天下无不散的筵席1960年,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层决定召回他们的专家,数千名各领域的苏联专家被紧急撤离。
因为在那个时候,中苏关系已经进入冰点。而在不久之后,这对昔日的盟友进入了意识形态对抗和军事冲突的时期。科学和技术合作也因此被迫中断。
直到1984年,中苏合作才得以恢复。当时的我国领导人邓小平不仅出于地缘政治原因寻求与苏联关系正常化,还希望苏联能够接着派技术专家过来指导工作。
1984年2月10日,中国和苏联在北京签署了贸易技术协议,中国开始引进苏联技术,并且更新1950年代苏联建的工厂。
(邓小平)
1990年4月,中苏签署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合作的协议,包括“中苏长期经济和科学技术合作发展计划”、“中苏和平利用和共同研究空间协议”和“中苏在中国建造核电站及贷款协议”。
不过在短短一年多后,苏联就解体了,这让所有国家始料未及,其中就包括中国。而中国在反应过来以后,从1992年开始将重心转向经济发展,吸引外国投资。
(码头)
从苏联解体之后,中国想要获得最新的技术,主要只能从日本、新加坡、美国和欧洲获取。
在苏联解体前一年的1990年,中国就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购买苏联技术,并邀请个别科学家(主要是军事工业及相关领域)到中国工作。
即便是在苏联解体后,我们的军工产业也得依靠俄罗斯的带动,当然这对俄罗斯也有好处,因为解体后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依靠中国订单生存,我们也因此有机会成功学习到了一些俄罗斯的技术。
现如今,中国几乎不再依赖俄罗斯的军工技术,我们也早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如果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的工业化之路就不会如此顺利,更不可能在建国之后的短短几年内工业发展如此迅猛。
参考资料
[1]张柏春等. 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斯大林送给中国最慷慨的礼物.russian7
[3]СССР и Китай: сравнение показателей развития
[4]Как СССР помог Китаю встать с колен и стать великой державой.Дзене.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