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午,第二届全国先进计算技术创新大赛通气会在成都召开。
四川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文涛在会上介绍,四川已基本形成了“关键软硬件—整机—行业平台—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2023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4899.07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8.1%。
陈文涛表示,四川省先进计算产业的集群优势正在推动四川人工智能产业快速突破,在芯片、整机、软件、算力、人才等方面已具备体系化的比较优势;目前四川已聚集11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27所高校开设有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已于上月正式揭牌;在服务器、传感器及终端、机器人、无人机、工业母机等四川优势产业领域,一批人工智能产业攻关项目已全面启动,首期成果将于年内全面呈现。

下一步,四川将全力推进先进计算技术创新,筑牢数字基础设施新底座,激活数据要素新潜能,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别是在工作机制、政策支持、人才支撑及金融服务方面统筹发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构建产业创新发展新态势,切实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同时,陈文涛就四川在制造业“智改数转”方面的举措和进展也进行了介绍。

“四川正在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今年2月,四川省委更是以‘新春第一会’的形式召开了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会。”陈文涛表示,四川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行业全链条普及应用,助力制造业降本、增效、提质、扩绿,取得阶段性成效。2023年,全省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9.4%、81.7%,智能制造就绪度达20.2%、居全国第4。
一是聚焦重点企业,抓龙头示范。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从车间、工厂、企业三个层面,系统建设“智改数转”标杆项目,引领带动全链条改造提升。累计打造近400项国家级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宁德时代宜宾工厂等3个工厂入选“灯塔工厂”,泸州老窖等3家企业获评全国“数字领航”企业,培育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5家、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47个,东方电气Co-Plat平台、长虹ChiM平台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大企业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转型,带动企业上云用平台超42万户。
二是聚焦重点行业,抓典型应用。按照“建规范、树标杆、强支撑、深应用、重特色、全覆盖”的推进思路,创新构建四川省制造业“智改数转”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行业痛点、难点和关键环节,开展体系化诊断评估。深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据要素等融合应用,培育产线柔性配置、智能在线检测等38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0个场景入选国家“智赋百景”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利用“智改数转”中涌现出的海量人工智能需求场景,进一步牵引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突破。
三是聚焦重点园区,抓区域提档。全面落实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的“10条支持政策”,引导重点产业承载区域建设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国家工业软件协同攻关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在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创新环境等方面全面布局。成都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四川获批建设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国家示范区,上线区域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跨领域、跨主体、跨区域的产业生态。
总的来说,四川先进计算发展基础良好,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日益完善,正在与“智改数转”同频共振,共同赋能四川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四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