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测试流程
测试流程:需求分析-->编写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执行-->测试结果输出
二、编写测试用例的8大要素
编写测试用例的8大要素有:用例编号,所属模块,测试标题,重要级别,前置条件,测试输入,操作步骤,预期结果。以及编写测试用例时的注意事项 ,如果使用测试管理工具书写用例,可以在后台自定义用例字段。
1、用例编号由字符和数字组合成的字符串,测试用例编号应该具有唯一性、易识别。

如系统测试的用例编号格式为:产品编号-ST-系统测试项名-系统测试子项名-xxx。(备注:每个公司对于用例书写的规则不尽相同,具体细则还需要参考公司配置命名规范)
2、所属模块当前测试用例所在的测试大类或被测试需求、被测的模块、被测单元等

描述简洁清晰,无歧义,要用概括的语言描述出Case的关注点,且每个用例的标题不可重复。
4、重要级别,即用例优先级一般分为高、中、低。特殊项目可以自定义优先级别,目的是用例执行人员可参照此来安排执行时间。
5、前置条件执行当前测试用例时需要的前提条件,若不满足此前提条件,则无法执行后边的测试步骤。前置条件并不是每个用例都需要的,视情况而定。
6、输入数据测试用例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输入的外部数据。依据用例具体情况,通常包含有手工录入、文件、DB记录等。
7、操作步骤执行当前测试用例需要的操作步骤,通常要明确的给出每个步骤的详细描述,用例执行人员需根据该步骤完成用例执行。
8、预期结果当前用例的预期输出结果,包括返回值的内容,以及界面的响应结果,输出结果的规则符合度、数据库等存储表中的操作状态等。
三、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哪些
测试用例设计常用的7种方法:等价类、边界值、场景设计法、判定表、因果图、正交法、错误猜测法。测试用例就是一个文档,描述输入、动作、或者时间和一个期望的结果,其目的是确定应用程序的某个特性是否正常的工作。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1.等价类划分法
顾名思义,等价类划分,就是将测试的范围划分成几个互不相交的子集,他们的并集是全集,从每个子集选出若干个 有代表性的值作为测试用例。
2.边界值分析法
边界值分析法就是对输入或输出的边界值进行测试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通常边界值分析法是作为对等价类划分法的补充,这种情况下,其测试用例来自等价类的边界。
长期的测试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大量的错误是发生在输入或输出范围的边界上,而不是发生在输入输出范围的内部。因此针对各种边界情况设计测试用例,可以查出更多的错误。选出的测试用例,应选取正好等于、刚刚大于、刚刚小于边界的值,例如,对于在区间min,max的值,测试用例可以记为min,min+,max,max-。
3.错误推测法
错误推测法是指:在测试程序时,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或直觉推测程序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从而有针对性地编写检查这些错误的测试用例的方法。
这种方法没有固定的形式,依靠的是经验和直觉,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知不觉的使用到。
4.因果图方法
是一种利用图解法分析输入的各种组合情况,从而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
5.判定表法
又称为策略表,基于策略表的测试,是功能测试中最严密的测试方法。该方法适合于逻辑判断复杂的场景,通过穷举条件获得结果,对结果再进行优化合并,会得到一个判断清晰的策略表。
6.正交实验法
用语言描述正交实验法会很抽象难懂,简单说,就是在各因素互相独立的情况下,设计出一种特殊的表格,找出能以少数替代全面的测试用例。
其中,上面所说的特殊表格就是正交表,是按照一定规则生成的表。
虽然说是特殊的表格,实际表现形式跟一般的表格没有什么区别,正交表的主要特征是,“均匀分布,整齐划一”,正是因为“均匀”的,所以才能以少数代替全部。
7.场景设计方法
现在的软件几乎都是用事件触发来控制流程的,事件触发时的情景便形成了场景,而同一事件不同的触发顺序和处理结果就形成事件流。这种在软件设计方面的思想也可以引入到软件测试中,可以比较生动地描绘出事件触发时的情景,有利于测试设计者设计测试用例,同时使测试用例更容易理解和执行。
基本流和备选流:如下图所示,图中经过用例的每条路径都用基本流和备选流来表示,直黑线表示基本流,是经过用例的最简单的路径。备选流用不同的色彩表示,一个备选流可能从基本流开始,在某个特定条件下执行,然后重新加入基本流中(如备选流1和3);也可能起源于另一个备选流(如备选流2),或者终止用例而不再重新加入到某个流(如备选流2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