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资讯 » 厦门集美最新版投资指南出炉(产业发展企业基金物流)「厦门集美项目」

厦门集美最新版投资指南出炉(产业发展企业基金物流)「厦门集美项目」

雨夜梧桐 2024-07-24 00:35:09 技术资讯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集美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市区。
( 黄嵘 航拍器摄)

位于集美新城片区的软件园三期。
( 王火炎 航拍器摄)

台海网9月8日讯 据厦门日报发布 “九八”如约而至,由集美区商务局编制的最新版投资指南日前重磅出炉。
新版投资指南详细介绍集美的城市软硬件情况,重点推介“6+N”产业体系以及集美新城、马銮湾新城、集美东部新城等发展片区优势,解读集美区政务服务与各项优惠政策,图文并茂、干货十足,成为海内外投资者、客商深度了解集美的一份实用伴手礼。

厦门集美最新版投资指南出炉(产业发展企业基金物流) 厦门集美最新版投资指南出炉(产业发展企业基金物流) 技术资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借助“岛外大发展”东风,集美的蝶变让许多客商惊叹不已:去年,集美区人口规模突破百万,成为厦门人口增长最快,同时也是岛外人口最多的行政区;经济总量保持岛外前列,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城市建设加速提质,集美新城十年集聚成城,马銮湾新城、集美东部新城正在崛起……

以“招大商、招好商”为抓手,这座跨岛新城以“奔跑者”姿态持续升级。
今年来,集美区不断强化招商全要素保障,突出高新企业聚集、高校人才聚集、基金招商等优势,紧紧围绕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6+N”重点产业链群实施精准招商,以“爱拼敢赢”的精神力促“三高”企业、优质项目在集美落地开花,全面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助力集美建设“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市区”。

厦门集美最新版投资指南出炉(产业发展企业基金物流) 厦门集美最新版投资指南出炉(产业发展企业基金物流) 技术资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亮点1

高端人才高新企业集聚

为打造区域创新中心赋能

不久前,厦门首颗城市定制卫星“厦门科技壹号”正式发布,它将解决厦门智慧海洋、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海洋监测、应急监测、环保监测、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应用需求,对构建厦门“航天+”产业链以及全国卫星产业发展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颗城市定制卫星背后的研发团队——厦门星座卫星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正落户于集美软件园三期。

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集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注入强劲动力。
集美充分发挥文教区智力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以“三高”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企业群,加快集聚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向产城学人深度融合的区域创新中心进军。
今年上半年,集美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2.1%,增速排名全市第二。
截至今年6月,辖区共有“三高”企业633家,总量排名全市六区第二。

作为全市高校资源最密集的行政区,集美积极推动产城学人融合,推动高校的智力资源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动能。
辖区聚集了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15家高校、科研院所,共有15名院士,在校师生超过15万人,设有33个“双一流”学科 。

立足文教区优势,集美积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聚贤集美”人才计划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
今年截至8月31日,集美区引进高层次人才106名、柔性人才1624名、毕业生人才6830名。

亮点2

杏林湾基金聚集区每日吸金1亿

区级产业引导基金跻身全国前三

今年6月,第十五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发布了“2021年中国政府引导基金50强”榜单,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位列其中,并在全国区级产业引导基金中排名前三。

作为全国区级产业引导基金的“优等生”,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积极发挥“资本招商”的杠杆作用,为经济发展聚势赋能。
截至今年9月,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累计完成基金设立28只、总规模500亿元,带动唯捷城配、纵目科技、爱逸(厦门)食品等一大批优质项目扎根集美。

依托成熟的区产业引导基金,集美区在杏林湾打造全市首个区级基金聚集区——杏林湾基金聚集区,打造金融产业链服务平台,目前已吸引鼎晖、中金、深创投、赛富、梅花等417只知名基金落地,落地规模932亿元。
今年以来仍保持每日新增1亿元规模的发展势头,稳健冲击千亿元目标,为辖区产业转型升级聚势赋能。

亮点3

全流程助企业上市

奖补扶持领先全市

罗普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成为2021年厦门在A股上市的首只新股;智欣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主板首发上市,成为厦门市首家登陆香港股市的本土装配式建筑制造商……继去年推动扶持一批企业上市后,今年又有2家集美企业登上资本市场舞台。
2020年以来,集美区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5家,占全市增量的38.46%。

近年来,集美把推动企业上市作为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挖掘和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打造形成多层次上市后备企业梯队。
今年以来,集美区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家,现有上市公司11家,“新三板”企业15家(创新层企业3家),省级上市后备企业9家(2021年首批),市级上市后备企业42家,区级上市后备企业100家。

此外,集美区已实现企业从股份制改造、挂牌区域股权市场、挂牌“新三板”、报证监局辅导备案、上市申请受理、首发上市融资、再融资等全流程扶持奖励,单家企业可获奖励最高达1430万元,对企业上市奖补扶持力度走在全市前列。

亮点4

出台鼓励优惠政策

精准覆盖重点产业链

鼓励发展新零售、电商直播,对商贸领域重点企业进行人才个税奖励……不久前,升级版《集美区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若干措施》正式出炉,在原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奖补扶持力度,切切实实为集美商贸、餐饮业发展和商圈繁荣注入“强心针”。

政策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要素之一。
集美区立足产业导向和企业需求精准施策,出台一系列鼓励优惠政策,涵盖了集美区重点发展的“6+N”产业链群,如工业转型升级奖励、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奖励、重点产业人才扶持、鼓励物流业发展扶持、加快商贸业发展扶持、产业引导基金和股权扶持配套政策等。

倾听企业声音、考虑企业需求,集美不断修订、完善政策,切实让政策解决痛点、惠及企业,有效激发出创新活力。

【解读】

重点发展六大产业链群

加快构建“6+N”现代产业体系

“十四五”期间,集美全方位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向产城学人深度融合的区域创新中心进军,加快构建“6+N”现代产业体系,其中“6”指的是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新材料、都市现代农业等六大重点产业链群,“N”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5G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

“十四五”集美城市空间格局示意图

1.机械装备制造业

集美区制造业基础雄厚,机械装备产业主要集聚在厦门机械工业集中区、杏林工业区、集美北部工业区。
近年集美区机械装备产业集群持续增强,形成了汽车制造、工程机械、输配电设备等产业集群。

未来,集美区将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等系统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

2.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

集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家,主要产品聚集在电子显示、电子元器件领域。
未来将推动云计算、自主可控软件、信创产业、数字服务出口等电子信息服务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两化融合” 。

软件信息服务业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集美区电子信息产业的两大核心产业之一。
目前已形成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内容、移动互联、智慧城市等特色产业集群。
全区已形成软件园三期、电子城·厦门国际创新中心、马銮湾智慧科技产业园(规划中)三大主要载体。
未来重点培育大数据与云计算、移动互联、5G、区块链、自主可控软件等细分领域。

3.文化旅游影视业

集美区旅游资源丰富,2020年成为厦门市首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集美区影视业迅猛发展,建成投用的厦门影视拍摄基地,累计注册影视企业近800家。

未来,集美区将着重发展影视、演艺娱乐、智能视听、游戏动漫、艺术创意、文体旅游等六个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娱乐、体育等延伸领域融合发展。

4.商贸物流业

商贸业

“十三五”期间,集美区商贸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多项指标增速超全市平均水平。
商贸服务业迅速增长,好慷在家、宜车时代、永兴东润等“互联网+”新业态蓬勃发展,新零售巨头银泰百货、尚柏奥特莱斯开业,跨境电商“巨无霸”橙联落户。

未来,集美区将全面推动商贸业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鼓励发展新零售,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大力发展直播电商、跨境电商和供应链平台等。

物流业

集美区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全区已形成冷链物流、汽车物流链、电商物流三大产业链(群),建设有集美物流园、前场铁路大型货场和厦门北站片区三大物流产业集聚区。
截至2020年底,全区现有交通运输企业466家,拥有德邦物流、橙联等规上企业23家。

未来将推动物流产业供应链创新与应用。
重点发展陆港物流、城际运输、城市配送、冷链物流、汽车物流、电商物流和区域物流总部等细分物流领域。

5.新材料产业

集美区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初显,涵盖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钢铁材料等五个领域。
目前已初步建成厦门新材料产业园,入驻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中科院厦门育成中心新材料产业园等科研机构;在集美北部工业区已入驻厦门钨业集团旗下的虹鹭钨钼、金鹭特种合金等多家骨干企业。

未来将做大做强优势钨铝材料及高端硬质合金,开发新型和国防军工用钨钼材料及制品,做大做强新型功能材料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6.现代农业

集美区因地制宜推进蔬菜、水果、花卉等种植业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提速发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已初具规模。

未来将积极培育种子种苗、数字农业、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深耕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 应 洁 通讯员 傅智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