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脚本文章 » 披着信息化名义的乱收费?| 新京报快评(家长分数学生新京报学校)

披着信息化名义的乱收费?| 新京报快评(家长分数学生新京报学校)

雨夜梧桐 2024-07-23 16:34:43 脚本文章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据极目发布,有网友发帖称,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一中学在班级群内收取一款名为“好分数”App的使用费,用以查看孩子分数和错题,引发关注。

微信聊天截图显示,在一个班级微信群内,有家长询问:“‘好分数’是每个学期都要交钱么?交了钱有什么作用?”另一名欧姓家长回答称:“每次测试、考试可以在‘好分数’App查看自己孩子的成绩和错题在哪里。
”该欧姓家长强调称:“每个班级都是这样收的哈。

这事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
家长看成绩和错题,这不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没想到,连这都成了“增值服务”,需要额外缴费,也难怪让很多人感到不适。
据发布,涉事学校为恩阳区实验中学,目前恩阳区教科体局已就此事介入调查。

披着信息化名义的乱收费?| 新京报快评(家长分数学生新京报学校) 披着信息化名义的乱收费?| 新京报快评(家长分数学生新京报学校) 脚本文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其实仔细研究这起事件,人们的直觉似乎是“乱收费”,但它其实却裹着了一层“信息化”的包装。
比如,据涉事老师介绍,这款App并非强制,而是由学生及家长自愿下载、自愿缴费,而且学生和家长可以更清楚地知道错题在哪,帮助进步。

从这个表述看,这还是一个有相当意义的“技术创新”,这个App只是“辅助”,是用来帮助家长和学生的,似乎“出发点是好的”。

披着信息化名义的乱收费?| 新京报快评(家长分数学生新京报学校) 披着信息化名义的乱收费?| 新京报快评(家长分数学生新京报学校) 脚本文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但仔细研究的话,会发现这里面魅影重重。
比如,从群聊和采访能发现,有好些家长根本不知道交这笔钱是干什么用的。
而且这明明可以通过App交费,却由班级代收,从聊天截图看,似乎直接交在了家长群里。

这就很诡异了。
家长不知道这笔钱干什么用,说明他们从来也不用这款App,但依然稀里糊涂地交了钱。
而直接由班级代收,就更让人浮想联翩:这是不是把“自愿缴费”内化成了一种“强制收费”?毕竟,当收费以集体名义出现的时候,性质可就不同了,家长能不能拒绝、敢不敢拒绝,就要打一个问号。

这并非个别现象,此前也有不少类似事件。
以这个“好分数”App为例,其实此前就出过问题。
今年5月30日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称吉林四平市第十七中学使用第三方教学管理软件“好分数”App,存在诱导购买查询错题服务、增加学生家庭负担的问题,责令该中学与“好分数”App终止合同,并退还所有费用。

其他类似事件也可谓俯拾即是。
今年3月,青岛一学校在App上布置作业,学生如果想看成绩需购买VIP服务,增加了学生家庭负担,被国办督查室通报;今年2月,四川内江有家长反映学校要求开通App“没有一点用”,希望取消项目,后当地教体局回复停止使用相关服务,并退回费用。

这些都反映了当前校园App存在的乱象。
这些App不知有何神通,总能变换各种花样,用“信息化”“智能化”的名义进入校园,也总能把“自愿缴费”变成加在学生家庭身上的普遍负担。

当然,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教育领域也不可能隔绝于这股技术潮流之外,出现一些教育类的App和服务本来也属正常。
但如何选择、怎样交费,都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由学生和家长自行选择。
而学校如果介入其中,也应当提供充分的选择权,并进行相应的信息公开。

对此相关部门的态度是明确的,教育部和其他五部门于2020年8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其中明确“学校不得强制或者暗示学生及家长购买指定的教辅软件或资料”。
可见,红线早已划下,也就是说学校绝不能和这些App配合,变着法子去“收割”学生及家长。

因此,对于涉嫌存在违规收费的学校和App,教育部门应当严查其中是否存在乱收费现象,如存在则必须进行严肃处理。
同时,对于这种并非罕见的现象,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监管,深挖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治理校园App乱象,让学校里的各项收费清清爽爽、一目了然,而不是巧立名目、暗藏陷阱,令学生和家长防不胜防。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刘天红

校对 / 吴兴发

\" data-from=\"2\" data-index=\"0\" data-origin_num=\"3905\" data-isban=\"0\" data-weuitheme=\"light\" data-biz_account_status=\"0\" data-is_biz_ban=\"0\">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