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资讯 » 您都经历过哪些?带走了你哪些回忆?(行当经历过带走了消失民间)

您都经历过哪些?带走了你哪些回忆?(行当经历过带走了消失民间)

少女玫瑰心 2024-07-24 02:04:06 技术资讯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以前盖茅草屋防水靠茅匠,现在都用琉璃瓦或水泥了,茅匠手艺怕是要失传了

以前男女婚娶都得靠媒人牵线,特别是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大家都不太开放,没媒婆介绍怎么认识另一半呢?但媒婆现在几乎没了,跟现在的婚姻介绍所也不一样。
哎时代变了社会也进步了这些都是老黄历了!

以前有专门的染匠和染坊给布染色,现在都没人干这行了,衣服掉色了也难重新染。
老早以前还有人纺花织布,但现在都机器生产了

您都经历过哪些?带走了你哪些回忆?(行当经历过带走了消失民间) 您都经历过哪些?带走了你哪些回忆?(行当经历过带走了消失民间) 技术资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锯大缸师傅越来越少了,老的逐渐退休年轻人不愿学这手艺恐怕要失传了

货郎来村里啦!
牙膏皮、鸡内金都能换水果糖。
他边走边喊:“收废品啦!
酒饼纸箱、旧书报纸、鸭毛凉鞋、烂铜烂铁都要!

您都经历过哪些?带走了你哪些回忆?(行当经历过带走了消失民间) 您都经历过哪些?带走了你哪些回忆?(行当经历过带走了消失民间) 技术资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铁匠这个职业现在已经不多了。
八十年代我家好多长辈都是铁匠,我常看他们打铁。
那时候他们用的大锤有几十斤重,标配的有羊角铁砧、方砧和大砧,重量各不相同。
除非要打特殊的东西,这些工具基本够用。
后来有了电锤手工打铁就少了。
现在地暖普及老式暖气的钩子也不用打了

锔匠补锅修碗有句俗语说得好:补锅锔碗,自顾自。
就是说他们干活时吱咕响,好像只顾自己不理旁人

篾匠是用竹子编东西的手艺人,他们会编萝筐、粪箕、背篓这些。
像以前他们编的帽子很结实不容易坏。
但现在这些老手艺慢慢没人学了。
因为现在很多老物件都被新东西替代了。
像以前那种竹子加粽子叶编的雨帽,现在还有多少人戴呢?虽然这些传统手艺曾经很重要,但随着社会进步,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我们不能为了保留老手艺,就回到钻木取火的时代吧?社会在发展,我们也要跟着时代走,接受新事物

小时候邝老(已过世)说,他们以前给主家干活时,碰到同行走过因为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会互相分钱救济。
但时代变了他不得不转行真是可惜了这么多年的手艺

以前没铁桶、塑料桶,都用杉木桶。
桶坏了我们就叫木匠来修。
小时候常听到木匠走街串巷喊:“长桶哦!

篾匠做的筐、篮、箩、笆现在没人用了,因为做起来太慢,还容易伤手而且价格便宜不划算。
但如果做得精细小巧,也能当工艺品卖。
以前做这些是讨生活,但现在不实用了,跟不上时代了

以前附近就有弹棉花的,过年或有人结婚时就去家里弹。
但现在新人都直接买被子了,不用再做慢慢地弹棉花这个行当就没了

以前有钢笔就是身份和学问的象征,那时钢笔很少很贵,修钢笔的就应运而生,修笔尖、笔囊还可以在钢笔上刻字,特别流行。
但现在学生和上班族都不用钢笔了,修钢笔这一行当消失也是没办法的事

石匠手艺不简单,大锤三十多斤重,雪子每个六七斤,小锤也有两斤多,还有长三十到一米的占子。
现在这种一锤一锤雕刻石头的手艺很少见了

92年结婚时村里老奶奶给剪了窗花。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奶奶也走了十多年,70后深表怀念

茅匠就是专门用稻草等给人盖草房顶的手艺人,但这门手艺已逐渐消失

铁匠这行当年挺赚钱,干一天能挣几块钱,比在生产队赚的工分多很多。
我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沽源牧场四分场有个姓卜的铁匠,他手艺很好他和他的两个徒弟整天忙着打铁,给全场打造牛马用的铁掌和农具,特别重要。
他们打铁时用的小鼓风机比农村常见的手拉风匣高级多了。
打铁这活儿很累,但也挺有面子而且工资还比普通农工多六块五一个月,那会儿很多人都想干这行

以前生活苦铁锅用久了容易漏,所以常有补锅匠在大街小巷修锅。
那时候人们尽量不买新东西,都是靠手艺来修修补补。
现在技术进步了,东西都是工厂大批生产,一些老手艺就慢慢消失了。
这也没办法毕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嘛

改匠就是把木头改成板子的人。
有的地方管把圆木变木板,或者木板变木方叫改匠。
陕西人叫他们解匠。
有句话说得好“湿槐干柳解匠见了绕道走”,就是说湿的槐树和干的柳树,都太难搞解匠都怕。
学木匠得先从拉大锯开始,那时候可没专门的改匠,得把师傅伺候好了,才让你干别的。
拉大锯得平着拉,真的挺累人

以前的老木匠做木工从不用钉子和胶水。
你知道吗做桶可是最考验木匠手艺的,特别是椭圆形的桶,那可比圆形的更难做!
别以为就是把一个圆切开,中间加个方形那么简单,那样木桶会压瘪的!
想起我父亲,他手艺出众大家都佩服。
他在田间地头拎水忙,渔船出海也让人特别放心

以前磨刀师傅挑担走街串巷,喊着“磨剪子磨刀”,有需要就当场磨,直到刀刃锋利。
如今这样的吆喝声再也听不到了

以前农村生娃都是找接生婆,走路去很辛苦。
那时接生费才几百元。
现在生娃要去医院费用上万养到上幼儿园要花十多万。
生娃成本这么高,年轻人怎么负担得起哟!

纤夫是帮船拉纤的人。
过去船上没有动力,得靠人拉。
现在这种职业见不到了,因为时代进步了

我爷爷是皮匠会做靰鞡、大车套,还用边角料熬明胶

补锅匠啊得记住:没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他们拿着工具走街串巷锯锅、锯盆、锯大缸,啥都能修。
听到那“补锅补锅开炉咯”的吆喝声,就知道他们来了。
说实话补锅匠真不该消失。
想想看一口好锅就因一个小沙眼扔了,多可惜啊。
补锅有热补冷补两种,热补得开店因为要摆熔炉冷补就方便多了,哪儿都能去。
城里生意更好做,餐馆换锅底的多。
但现在铝锅少了,蜂窝煤也不常用了,锅底不容易坏大家觉得换新的比补更划算,补锅匠就渐渐少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