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方面,欣慰
今年这门专业课算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多门课程重构合作。三个专业课程的教师,按照传统教学那就是各自教各自的课程内容,不会有什么联系。但是既然是专业课教学,而且正好是生产工艺流程中的三个工序,那再各自为政,就显得业余了。因此,按照工艺流程合作制作产品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我们这三门课程的重构其实已经做了好几年,但也只是大致确定了几个项目,大家按照需要制作产品的流程和要求进行了一些口头的商议。学生也只是跟着老师要求完成实训。当时就感觉,有点太随意了,虽然也是项目化教学,但是不严谨。
所以,今年总结了前几年的经验,设计了一套实训记录手册,将学生实训过程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要点都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训前先理清思路,再上机操作。并且针对课堂上的考勤问题,手机问题,态度问题,合作问题等又设置了德育评价,让单一成绩评价改为综合性评价。

这样一系列的变化,产生了几个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1.第二次课,他们都提前到实训室了,没一个迟到。

第一天上课,看着踏着上课铃稀稀拉拉走进实训室的学生,我火冒三丈,尤其是看着他们无精打采毫无生气的样子,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噌噌往上冒。我耐着性子,把这门课的要求给他们讲了讲,并将第一个实训项目的评价表发给了他们,告诉他们这门课不是理论课,是理实一体,需要做出产品出来,我只提出基本要求,给他们更多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产品可以自己带回。听到这一句,学生中间一下热闹了,显然,做一个能够自己留下的产品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我又给他们详细讲了讲我的成绩评价方式,不仅仅是作品有分数,考勤、态度、手机等课堂常见问题都是打分内容,并且详细列出了分值。这一下就让他们意识到了,迟到的代价,松懈的代价,上课玩手机的代价。第一次实训内容相对简单,四节课即可完成,当学生一个个填写完成实训记录表,我一个个当面指出他们的问题,并扣分的时候,我相信,他们意识到了迟到的代价。
第二次课,当我提前5分钟走进实训室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已经全倒了,着实让我意想不到。
2.老师,我终于知道设计老师为啥让我这么设置了。
有这样一个学生,如果放到普通教育类学校,那就是妥妥的学渣。可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在我这门课上,却是妥妥的积极分子。问问题最多的是他,实践最积极的也是他,这学期几个项目下来,拿到90分不成问题。这孩子跟我讲,老师呀,我上了这么多年学,除了刚上学时,能考个90分,还没有这么高的分数呢。
他的转变,来源于一个失败的产品,一个让其意识到不听课后呈现在面前的“错误案例”。
那是第二个实训项目,设计老师让他们设计封面,老师反复讲,产品设计完成后一定要插入规矩线。他听了,没在意,就随意在设计的封面上画了几条类似于规矩线的线条。印刷的老师要求按照规矩线印制,他也没听,也就随意地印出来了。在他看来,你看我也没按照老师们要求得那么严格,不也出来了个不错的封面。
可是到了我这里,当他沿着自己画的规矩线裁切时,发现居然把产品的头部切掉了。人家都是美美的封面,他的明显上半部少了什么,就像是砍了一半头的雕塑,哪里还有美感可言。本来是想送给好朋友的礼物,生生让自己给干废了。
我给他讲了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看着残破的“产品”,他感叹道:老师,我终于知道设计老师为啥让我这么设置了。
3.老师,我做得慢,比其他人晚一些交作品,能不能给分?
这个班有个比较特立独行的学生,总是一个人孤零零的,很少跟其他人交流。别人都是合作,而他总是自己一个人,可能是性格使然吧。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学习上接受度很慢,当别人都在沟通时,他总是自己慢慢地研究,所以,他总是最后一个完成产品。多数情况都是其他学生在完成下一个产品的时候,他还在努力攻坚着上一个产品。
虽然慢,但是他没有放弃。而这源于我的那个承诺。
学生:老师,我做得很慢,因为我想先理解了之后,再去做。
我:可以,你也可以找其他同学沟通。
学生:我想自己做。老师,我能不能晚点交,给不给分。
我:给分,你只要能完成产品。
这样的孩子,我看过他的文化课成绩,一塌糊涂。其实,他的原因很简单——慢,导致他跟不上节奏。尤其是文化课前后联系更紧密,让其越来越追赶不上,成绩越拉越远。
幸亏还有中职,能给他追赶的机会。
4.这才是真正的实训课。
我们几个任课老师经常沟通授课情况,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样的课“不累也累”。所谓“不累”,是不用连篇累牍地讲,大致把实训内容讲一讲,更多的是学生的研究、沟通和实操;所谓“累”,那就是你需要一直在跟不同的学生分析他们遇到的问题。一般四节课下来,说的话不比四节理论课少。
这样的课堂,我们其实就是引导者,答疑者。我们尽量给学生更多地发挥空间,让他们通过自主研究,合作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只是在危险设备上,或者是关键问题上给予指导和监督。
其实,这样的课很有意思。
不好的方面,遗憾
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几个问题,让我感觉到项目化教学的核心不是课程,而是课程基础上的课堂组织管理设置。原来我以为只要把课程设置好了,那就好组织了,现在才发现,没有良好的课堂组织设置,空有项目化课程内容无法实现最佳效果。
1.预想的团队效果没有体现出来,多数情况还是学生在单打独斗。
原本设想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组内研究讨论,但是由于实训记录表的评价是针对个人的,而且没有关于整个组的评价设置,所以分组就流于形式了。
设计这门课最明显,有的学生做得快,有的学生做得慢,有的学生不想做。做得快的完成了没事干,做得慢的有些就干脆不做了。
设想的做得快的同学指导做得慢的,不做的同学影响整个组的成绩,没有体现出来,需要在这方面进行修订。
2.节约意识薄弱,成本控制没有考虑到
实训过程中发现学生节约意识非常薄弱,浪费情况很严重。印坏了,撕了重新再印。做坏了,扔了重新再做。从来没有考虑过成本问题。
实训评价中也没有提及成本问题,没有关于节约的考评因素,因此,这一块儿自然成了空白,需要改进。
3.课堂组织不好,课堂乱,仍有部分学生趁乱打闹的情况
上了一学期这个课程,我总感觉课堂有点乱。因为不同学生进度不一致,所以就出现了不同学生在操作不同设备,或者几个人在讨论,课堂是嘈杂的,混乱的,感觉满屋子里都是人。如果是外人看到,肯定以为我这个课是没有管理的。但是多数学生还是在实训,在学习。当然也发现了滥竽充数的学生,甚至存在打闹,聊天的情况。
总想要实现井然有序的状态,就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课堂该有的样子,可能我是奢望了。但是,这样的实训课程,课堂管理更重要,还是需要加强。
4.理实一体结合不好,一讲理论就瞌睡,一讲实践就兴奋。
理实一体的课程,也需要讲解理论知识,但是我发现一讲理论他们就瞌睡,一讲实践他们就兴奋。这一点让我颇为苦恼。我不能让这门课变成纯实践课,我想让他们知道怎么操作,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这么操作。但是显然,我的学生更关注怎么能操作得更好,至于为什么,不在他们考虑范围。
看来怎么把理论知识嵌入到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一定差距。
改进的地方,加油
我们想把这门课做成一门有意思的特色课程,一个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企业管理、成本控制,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的课程。所以,后续想在这几个地方进行调整。
1.强化小组功能,将成本控制、企业管理等理念,按照公司经营思路给予分数评价。
引入企业元素是实训教学的灵魂。没有企业实际约束的实践活动,只能是练习,不能称之为实训活动。想要学生感受企业氛围,那就需要通过企业元素引入,用企业管理的思路完成实训。因此,我们打算融入以下几个因素:
每学期开学按照抽签分组,不再采用几个好朋友自主组队的方式。理由很简单,当他们工作时,接触的同事大概率都是陌生人,因此,如何跟普通人磨合尽快形成团队,形成合力也是实训的重要部分。各小组即一个公司,各组命名公司名称,根据未来几个实训项目,分别确定每个实训项目的负责人。负责人有加分,负责未来团队资源分配和绩效分配。
成本控制。每次实训教师发放一定实训耗材,如果实训耗材不够,可以向教师“买”耗材,但是需要根据耗材价目表扣团队分。项目实训结束,各“公司”可将节省耗材上交,根据价目表教师回收耗材可以奖励分数。最后教师结算每个“公司”实际团队分数,组长负责将结算团队分数合理分配到组内员工身上。当然,如果不想扣分,他们也可以跟其他“公司”交易耗材,这就属于他们公司老总之间的沟通了。
团队合作。每次实训任务,每个“公司”根据人数都要有交货数量和质量,完不成任务,要扣团队分。这就迫使组内学得好要带那些学得不好的,那些不想学的要考虑到团队利益,跟着学。
每次课程实训结束,各组轮流清扫实训室,教师检查负责给团队奖惩分数。
其实,这么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生团队意识,设置了团队评分,将来组长负责分配这些分数落在谁的头上。让他们更早接触成本管理、经营管理和绩效管理,培养团队意识。
2.放权,给学生更多发挥空间。
我们这三门课程的老师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不要一板一眼地就让学生模仿,而是必要内容讲授了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不断尝试,哪怕犯错,也是被允许的。只有意识到错误,再思考之后才会形成他们自己更深层次的理解。
未来还是需要更多的放权,把思考留给学生。我们准备将产品设置成两个层次评价,如果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素材制作的产品只能获得基本分,想要获得更高分数,那就得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尝试设计更丰富的内容,实施更负责的操作。
而我们老师要做到仅仅是把更多的设备操作,设计方法告知他们,在学生实训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不束缚他们的思想,不限制他们的发挥,多鼓励,多夸奖。
3.完善配套教材编写、实训记录表改进以及教学资源建设。
这门课原来的教材是不适用的,因为我们重构了课程,因此针对这种模式下的教材只能自己编写。目前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写教材和配套的实训记录表。未来还要考虑建设配套的教学资源。
我们设想的课程是这样的场景,教师利用课件讲授完课程之后,将实训操作视频重复播放,学生可以讨论实训操作,不明白地观看操作视频,当学生组内所有人都清楚了解操作流程之后,整组人员实操,教师负责答疑,监督安全等。
课程改革重构其实很有意思,尤其是几个都有意愿参与课程改革的老师聚在一起,把纯粹的理论课程项目化,趣味化,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