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不同题目考查形式和测评要素
可以结合题目迅速做出针对性回答
从而增加作答中“有效信息”

一、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按照命题素材划分,主要分为时政类、哲理类。

时政类题目,又可分为社会现象与公共政策。社会现象,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重大或是细微事件;公共政策,主要涉及近来国家、政府、地方行业对民生、管理制度、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的政策导向,以民生居多。
哲理类题目,又可分为名言俗语、事例故事、原理效应。名言俗语的考查内容,既包括我们古代的名人哲言,也包括现代的民间俗语,而现今题目考查的新内容,则包含有当今领导人的系列讲话。事例故事的考查内容,主要为寓言事例或是古代、现代的名人经典故事。原理效应的考查内容,则为一些经典的原理问题与效应,如木桶原理、破窗理论、蝴蝶效应、鲶鱼效应、青蛙效应、马太效应等等。
作答思路
第一步:提出观点,直抒胸臆,针对题目内容表达真知灼见。
第二步:论证观点,多角度、多维度选取素材,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加工,对自己所持的观点予以解释说明,支撑观点,赢取聆听者的理性认同。
第三步:落实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将所持观点融入当下社会生活各层面,指导实践,高度升华。
二、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
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考查核心为人岗匹配,根据命题素材的不同,可分为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
自我认知,主要针对考生个人背景性信息提问,通过对考生性格、兴趣以及人生阅历等的了解,以推测考生内在的品质与特质,从而判定其报考动机是否与拟任职位的要求相匹配。
职业认知,主要针对考生所报考的职位和即将面对的工作进行提问,通过考生对职业价值观、职业要求、职业目标、职业追求、职业规划以及职业选择的理解,推测考生在报考之初对所报职位是否做了充分的了解,从而判定考生报考动机是否与拟任职位的要求相匹配。
作答思路
第一步:明确主题,抓住要点。强调抓准题目主题,明确题目内容考查点。
第二步:立足现实,详略得当。强调围绕主题,选取并加工素材,力争做到详略得当,凸显细节与重点,进而充实丰富内容。
第三步:展望未来,实而不虚。强调理论联系岗位实际,提出未来的努力方向,确保作答内容接地气,实而不虚。
三、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计划组织协调能力按照命题素材划分,主要分为常规活动和时间管理两类。
常规活动,指机关工作当中的常态化工作,按照工作类型划分,主要包括调查/调研、宣传、培训、会议、接待等,这类试题侧重于考查应试者对活动的统筹与管理能力。
时间管理,指在一个给定的时间范围内妥善安排若干项工作,每项工作在时间节点和时间跨度上存在一定冲突,这类题目重点考查应试者对工作事务的整体统筹与时间管理的能力。
作答思路
1.常规管理
第一步:明确目标或意义
目标指引未来,目标引领方向,目标决定路径。唯有明确目标才能找准方向。
第二步:组织实施
突出重点才能抓住关键。在统筹兼顾中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从而带动全局,推进整体。
第三步:总结提升
总结提升是对活动结束后收尾工作的细化。可以是经验的总结,可以是文件的存档,也可以是活动效果长效机制的形成。
2.时间管理
第一步:明确目标/意义
分析问题,明确核心目标;将任务按照轻重缓急进行界定。
第二步:组织实施
整合资源,按照轻重缓急,进行任务的有序完成。
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
在事业单位面试中,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能力主要通过人际关系的题目为载体进行考查。在现实生活中,事业单位的人际交往关键要处理五种关系,即:与领导、与同事、与群众、与下属、与亲友。
作答思路
第一步:怎么看,思维层面,即矛盾分析。明确人际矛盾和人际危机产生的根源问题,厘清角色关系,找到问题焦点。
第二步:怎么办,叙述层面,即矛盾化解。根据矛盾产生的根源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