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供应链转型的项目上,又到了给客户讲解绩效KPI的环节,在讲解准时交付率的时候,又发现很多人对这个指标有误解。真相到底是什么?让我来慢慢说一说
正文
小帅今年刚参加工作,加入了公司的供应链部门,担任采购员。

当他得知自己的主要考核指标叫OTD(准时交付率),并且得知考核达标的标准是95%以上的交付率的时候,他由衷的感觉到供应链的工作有点苦逼:业务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在下订单,每天都在发货,天有不测风云,要保证这么高的交付率怎么可能?
顶着一头雾水的他去请教了部门里的王老师来学习一下具体的交付率怎么计算。

王老师很资深,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他近几年秉承了孔老夫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改变了之前带年轻人的方式。他现在采用了苏格拉底的方式。所以他并没有直接告诉小帅这个答案,而是给他列举了一些情形。
假设上周供应商一共交付了5行订单,具体情形见下表。我们看看如何统计准时交付率。
然后师父问小帅,你觉得交付率率应该怎么算,是多少?小帅想了想,说可以按照数量计算,就是把考核周期内的订单数量和实际准时交付数量作对比,这里应该是90%。师傅听了笑了笑,这样的结果体现了真实的业务吗?比如,如果这5个零件是同一个生产工单使用的,实际上,最后可以生产多少件成品呢?这个比率和交付率又是什么关系呢?这…………,小帅被问到了。
师父慢慢说道,我们不能忘了为何要统计准时交付率,他的目的是什么。一般来说,有三类方式来计算:按准时交付数量,按照准时交付的订单行数,按照准时交付的金额。
上表的右侧是计算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1. 按准时交付数量:交付率=准时交付数量/订单数量,结果是450/500=90%
2. 按照准时交付的订单行数:交付率=准时交付订单行数/总订单行数,结果是2/5=40%
3. 按照准时交付的金额:交付率=准时交付的金额/订单金额,结果是5270/5000=94%
看到这里,小帅眉头紧锁。师傅问他:如果是你,你用哪种结果计算?
当然是用金额,或者数量,看起来结果很好啊。这可是考核啊。小帅回答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师父慢慢说道。在供应链部门,很多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我们具体展开分析一下利弊:
1. 按准时交付数量:交付率=准时交付数量/订单数量,结果是450/500=90%
优点:
结果看起来较好,不同零件的交付结果可以互相抵消;方便统计
缺点:
掩盖某些零件交付延迟的真相,交付率的结果与内部客户的感觉和事实不符,容易混淆视听;
对于生产的零件齐套率影响大,库存容易积压待料;
供应商会钻空子,可能会尽力交付容易加工数量大但是不重要的零件
2. 按照准时交付的订单行数:交付率=准时交付订单行数/总订单行数,结果是2/5=40%
优点:
体现物料号层面真实的交付率;
零件到货齐套率较好,库存精益;
对供应商给出清晰的交付要求和顺序
缺点:
对各环节要求高,实施难度大。
实施初期结果不高,对团队成熟度考验很大;
相对于按照数量统计,计算方法复杂。
3. 按照准时交付的金额:交付率=准时交付的金额/订单金额,结果是5270/5000=94%
优点:
结果看起来较好,不同零件的交付结果可以互相抵消;
缺点:
掩盖某些零件交付延迟的真相,交付率的结果与内部客户的感觉和事实不符,容易混淆视听;
对于生产的零件齐套率影响大,库存容易积压待料。在这一点上,按照金额计算比按照数量计算对生产影响更大。按照数量,人员可以对齐套性有个估计,按照金额更加模糊和困难
供应商会钻空子,可能会尽力交付单价贵的零件
听了师傅的分析,小帅明白了交付率的秘密,原来里面的水这么深。这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方法,还涉及到公司内部和供应商的公平,数据既要体现实际业务,也要能指导实际业务。
其实,师父继续说道,上面的例子只是一个简化版,实际上准时交付率,还要考虑是按照客户要求交付日期,还是供应商承诺日期考核,数量和日期是否需要有容差(比如提前1天到货,是否算准时,提前一个月呢?,多交5%是否也算合格,少交5%呢?)。
所以呢,我们前面讨论的,实际上已经有233=12种算法了,实际生活中,如果不同的公司的天才还有新发明,可能你会看见更多种算法。真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同学们,你们看出来哪种方式是在摸鱼,而哪种方式是对业务真正有指导意义的吗?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哪种方式是最优的呢?
彩蛋:
在刚完稿以后,有个坏蛋问了个问题,准时交付的数量是质量合格的,还是质量不合格的?哎,交给你们自己先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