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国内蔗糖生产体制下,由于糖料蔗进厂运输物流体系不适应、糖厂技改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等,大型收获机“停工待运”常常出现在机收过程中,运输效率低普遍成为了甘蔗机收最主要的“瓶颈”。如何提高运输效率,充分发挥大型甘蔗联合收获机高效作业,已经成为当前广西甘蔗机收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
(二)模式概述
由机收服务组织购置相关机械,组织开展机收集运一体化经营。通常采用1台收获机配1台拖头、1台拖头带4个甩挂车、1台挂车配2名司机的组合方式进行作业,实现24小时不间断往糖厂运输甘蔗。

(三)技术路线
(四)主要优势

该模式主要是通过提高机收运输效率来提高收获机的作业量,使管理成本得到有效分摊,在降低收获机运营成本,确保经营效益的前提下,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机收服务市场价格,降低甘蔗生产成本。
(五)应用案例
2017/2018榨季,扶绥品信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崇左市扶绥县应用机收物流一体化经营模式,首次将甘蔗机收量单日(8小时)突破280吨/日,平均日(8小时)收获量达到了130吨。甘蔗机收量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每个长度达13米挂车的装载量达到了30吨,4个挂车就相当于拥有了120吨临时储运点,如果每天早上出发的第一车能在中午回到,第二车能在下午5点前回到,就总共拥有了180吨的运输能力,结合部分社会物流,可以将收获机的单日收获能力提高到200吨以上。另外,采用传统的运输方式,1台9.6米长的运输车运量约为25吨/次,1天运次为1.5-2次。而采用机收物流一体化经营模式作业,平均每辆车1天至少可以运5次以上,日运量是传统模式的2.5倍以上。
二、农机代耕服务“驻村能人+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一)模式背景
双高”基地建设为蔗地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广西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农机社会化服务充满商机,驻村能人充分利于家乡生产资源,摸索出一套当地农户乐于接受的甘蔗机械化生产经营模式。
(二)模式概述
驻村能人带动,负责筹集资金购置机械,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与村里农户签订代管协议,将各家各户蔗地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组织机械化生产。
(三)技术路线
(四)主要优势
蔗区土地条件较好,土地相对集中,带头人组织能力强,种蔗经验丰富,农户思想统一。核心区甘蔗产量较高,经济效益显著。经营管理方式易于接受,推广速度快。
(五)应用案例
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黄安村通过采用农机代耕服务“驻村能人+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推行1.8m宽行距种植模式,实现了从种植、中耕施肥、喷药、收获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在甘蔗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合作社提供“一条龙”式服务,机械作业费由合作社垫付,蔗农只需承担农药、肥料等相关费用,资金压力小,种蔗积极性高。至2018年已建成核心区6700亩,辐射牛角片区3450亩,三凌片区2450亩,建设总面积达到12600亩,涉及1286户群众。2017/2018榨季,黄安核心片区糖料蔗进厂量4.24万吨,亩均产量7.5吨以上。2018/2019榨季预计平均亩产将达8吨以上,每亩纯收入将在2500元以上,实现节本增效1000元以上。
三、大规模高效机械化“现代农场”经营管理模式(一)模式背景
广西蔗区耕地坡度小于5°,平地和缓坡地占面积的30%左右。这部分蔗地经过“双高”基地建设土地整合后非常适应大型机械作业。但广西目前大型机械较少,主要原因是大型机械价格昂贵、购机户融资渠道少、农机农艺融合度不够、经营管理经验不足、机械高效作业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投资回报周期长等。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机械化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企业(技术指导)+服务队(作业质量)+农户(现代管理经验) ”经营管理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二)模式概述
以制糖企业为主导,成立项目组,通过设备预付、购机贴息、关键环节作业补贴等资金支持方式,扶持种植大户、农机作业服务队,在蔗区内组织开展高效机械作业。在生产过程中,聘请专家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开展质量跟踪和技术指导。
(三)技术路线
(四)主要优势
制糖企业积极参与,资金扶持到位。甘蔗生产耕、种、管、收各作业环节全部采用大型机械实现高效作业,技术措施和管理经验先进,甘蔗产量稳定,作业成本大幅降低。
(五)应用案例
2018年,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通过“现代农场”模式在崇左市创建全程机械化高效甘蔗生产示范点达到6个,核心区示范面积达到了25000亩,辐射面积20万亩,其中扶绥创建全程机械化高效甘蔗生产示范点3个,核心区示范面积15000亩,辐射面积10万亩。核心区示范从蔗地园规划设计开始,引进适应凯斯A8000大型联合收获机作业的1.35m+0.5m宽窄行起垄种植模式,应用土壤改良集成技术和精确定位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利用大型机械对蔗地进行整治、土壤改良、深松、耙地、平地、起垄、种植、管理、收获等高效作业。核心区甘蔗产量平均达到6吨/亩以上,蔗农蔗效益131元/吨以上,比传统种植增收45元/吨以上。
四、丘陵山区甘蔗分段收获作业经营管理模式(一)模式背景
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种植在丘陵地(蔗区耕地坡度15~25°)和山地(蔗区耕地坡度大于25°)原料蔗占总种植面积的40%左右。由于坡度大,甘蔗联合收获机无法通过,造成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的收获、运输环节基本靠人工作业。每年甘蔗收获季节,用工难、用工贵、倒运难、吊装难、运输难等问题突出。近几年来,河池市积极探索适合丘陵山区甘蔗分段收获作业经营管理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甘蔗砍运难的问题。
(二)模式概述
制糖企业负责安排资金和人力在蔗区建立收购服务点,收购点安排专人随时随地收购蔗农砍收的甘蔗。同时自筹资金,通过设备预付、购机贴息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户、社会能人购置田间运输机组建专业运输服务队,在甘蔗榨季统一安排分散到各个蔗区,负责把蔗农砍收的甘蔗运到收购点。再由收购点负责利用机械装运至压榨车间。
(3)
技术路线
(四)主要优势
适合山区生产特点,通过建立收购点,突破了蔗农砍收时间限制,彻底解决了一般散户和小型专业户集中砍收用工难的问题。采用机械装运,降低了收获成本和运输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实现了糖厂和蔗农的双赢。
(五)应用案例
从2014年开始,河池市博东糖厂应用丘陵山区甘蔗分段收获作业经营管理模式,至今这种模式的覆盖率已达到49%,总共涉及53个村委。据测算,与传统收运模式相比,平均减少成本30元/吨以上。
五、土地流转转包“制糖企业+专业种植公司(大户)+农户”经营模式(一)模式背景
广西甘蔗种植大多是散户自主经营,土地经营权分散,难以集中形成规模种植和机械化生产。尤其是近年来,劳动力严重不足,甘蔗种植成本居高不下,种蔗收益下降,蔗农积极性急速下降,使得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广西有90多家制糖企业,食糖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6成左右。面对不断萎缩蔗区,部分制糖企业向蔗区内蔗农租赁土地,想方设法稳定“第一车间”,
(二)模式概述
制糖企业向蔗区内蔗农租赁土地,转包给第三方种植户(种植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企业内部富余人员等)。各方均签订具体的意向书及协议,明确职责、权利及经营风险等。制糖企业主要负责投入资金,通过机耕补贴、购机补贴、垫付租金等形式,给予第三方种植户的扶持,鼓励开展机械化作业。第三方种植户对转包的蔗地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并承担一定经营风险。
(三)技术路线
(四)主要优势
制糖企业获得蔗地实际经营权,确保了蔗区面积稳定。蔗农租金收入风险减小。第三方种植户获得制糖企业一定政策支持,资金压力减小。流转后的蔗地,由制糖企业或第三方种植户通过“双高”基地建设,将小块土地逐步整合成面积较大的地块,实现机械化生产。
(五)应用案例
1.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各地蔗区实际情况不同,因地制宜,通过“香山模式”、“东江模式(双加双带)”、“明阳模式”等,整合土地达10万亩以上。
2.东门南华糖业公司已在蔗区范围内流转土地面积3.34万亩并转包给崇左市岜陇一品农业有限公司等24家有资质能力的种植公司(大户)按“双高”基地建设标准进行甘蔗规模化种植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