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阜阳聚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为各类人才提供招引、培育优惠政策,广纳高层次人才来阜创新创业,实现了高层次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得好的创业创新格局。
在位于阜合现代产业园区的安徽米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尤雪涛正在为当地一家医药企业的制程管控系统进行设计与优化。在园区强有力的人才招引政策吸引下,他来到这家企业从事软件研发工作。
安徽米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软件开发总监 尤雪涛说:“比如说我刚到园区工作的时候,园区提供了一些人才公寓,免去我的租房的烦恼,然后在园区里面还提供了一些买房的补贴政策,也对我在园区这边落地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目前,尤雪涛所带领的软件开发团队研发的MES制造协同管理平台系统前不久获得了省级首版次软件认定,企业累计登记十多项科技成果,一跃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园区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制度,目前已累计发放人才奖补资金2000多万元,集聚各类企业460多家,引进100多位高层次人才来到园区发展,创新创业团队20多个,为推动合作共建园区人才创新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源头活水”。

阜合现代产业园区人事劳动局副局长 程丽君说:“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围绕园区三大主导产业链建强人才链,定期梳理、收集重点企业人才需求,同省内外高校精准对接,实现“靶向引才”,积极为企业争取省市人才政策支持。”
在积极做好人才服务的同时,阜阳还努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在安徽智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罗顶飞团队正在对一款高性能超薄纳米晶带材做性能验证。这个从北京中关村来到阜阳的创新团队,目前已完成由起初的“科创团队”到“细分行业国内头部企业”的蜕变。
安徽智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工程师 罗顶飞说:“安徽对人才的招引和服务力度是非常大的,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创新平台,也给我们提供了人才补贴,让我们专心致志做研发,我们也能够在这里发挥出自己的专业所长,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我对自己和团队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除壮大科创团队成员外,智磁新材料每年拿出超过20%的销售收入投向研发,先后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招引20多名专业人才,如今企业研发的纳米晶软磁材料,做成元器件后,初始磁导率、高频损耗表现优异。去年,这家企业成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颍泉区人社局总经济师 郑艳君说:“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省委关于聚焦招才高效汇聚高端人才资源的要求,我们颍泉区结合区情,通过精准把握企业服务需求,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十大特色产业,阜阳市正按照“项目+人才”模式,打造一流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环境。
目前,阜阳已柔性引进两院院士20多名,19家单位与院士签订合作协议,建成4家安徽省院士工作站,有18家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获批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全市共建有市级及以上各类研发平台9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达到35%,其中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从2017年的131家增长到257家,占全省比重由5.24%提高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