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长期扎根山野绿林深处,紧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森林土壤固碳、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碳循环过程等方面开展大量原创性研究。在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中创造了数亿元经济效益,为福建省生态优势转化、碳中和战略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及国家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赢得话语权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
大山见证青春,捕捉碳的踪迹
杨玉盛教授带领团队科研人员进行增温样地选点

在全国最绿省份福建的最绿城市三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科研团队潜心研究着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气候变化的关系。团队在杉木人工林生产核心区——三明格式栲国家森林公园附近建立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碳元素为线索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科学数据采集与研究工作。
团队紧抓“森林碳汇精确计量”这一国际生态科学研究前沿热点,通过大量的野外观测获取森林中碳循环的过程数据,重点研究原生性常绿阔叶天然林、次生林及典型人工林的结构、功能、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突破了我国森林碳汇计量缺乏本土数据的研究难点,为福建省的碳中和战略提供数据支撑。

“森林固碳的力量不可小觑,研究全球变化下实现森林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国家和区域战略发展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团队成员、地理科学学院2020级博士生高艳丽参与增温对森林土壤碳循环及相关微生物过程的研究已有四年,她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贡献力量服务国家、民族和社会是我们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求与远大理想。”
文章写在大地,仪器自主研发
以山为伴、以树为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科研工作孤寂、枯燥、艰难。参与研究的师生经常要提着重达10kg的土壤呼吸监测、根系扫描仪等设备,爬上陡峭的山坡,才能到达样地采集数据。路隘、林深、苔滑,行经杉木茂密路段,锋利的针叶还会“偷袭”,但队员们常互相鼓励:“泥泞的裤腿”才是我们野外科研人员必备的“专利”。“只要有机会,我就要求研究生们到田野中去,到野外站的实验样地中去,团队不能培养只会‘写本子编故事’的空谈学生,要亲自看,亲自尝试,搞真科学、真研究,才能明白方法的科学性,数据的可靠性。”杨玉盛教授严肃地说 。
科研人员对样地进行巡查
野外观测和模拟实验需要上百套仪器设备,过去主要依赖进口。但进口设备不适应当地湿热的环境,故障频出,搬运不便,而且要花费大量国家外汇储备。团队成员意识到:自主研发才是开展大规模研究的关键所在。为了突破技术瓶颈,成员们常年与大山为伴,通宵达旦守在林中是常事。目前,团队已经有了近百种自主科研创新,基本不用靠国外设备进行监测,节省外汇1.2亿元。为了更好地监测森林生态系统,团队还建立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实现对碳排放动态变化的高频观测,以数字化的方式反映和还原植被生长的唯一和不可复制的真实过程。
2021年,团队负责建设的“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野外科学研究站”入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同时成立了福建省森林碳计量技术开发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团队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团队在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生态水文过程与流域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理论与技术、野外观测设备的自主研发与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团队在Geoderma、Functional Ec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成果20余篇。研发的方法学广泛用于南平、三明等林场,仪器也得到了诸多森林研究机构的青睐。
高艳丽说,“我们长期扎根三明深山老林,紧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福建省生态优势转化、碳中和战略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及国家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赢得话语权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这种幸福感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油然而生。”
三明野外观测研究站降雨隔离实验平台
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野外科学研究站
来源:福建教育微言
编辑:黄灵箫
审核:王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