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资讯 » 方法论+实践举例!(需求分析方法论用户产品)「需求分析的方法论」

方法论+实践举例!(需求分析方法论用户产品)「需求分析的方法论」

少女玫瑰心 2024-07-24 00:31:12 技术资讯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前几天有个粉丝聊天,问了一个关于数据类的需求分析方法,说他工作中遇到的,如何给一个供求关系的数据提需求的指标定义,我简单回答了下,比如要明确需求,要有指标维度,要有量度数据等。

同时,我也想了下,作为产品经理,需求分析是一个最基本的工作,但这个工作,其实蛮多人会遇到问题,尤其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需求,或者深层次的,没有接触过的领域,不知道该怎么去分析。

所以,我们今天讲下「产品经理方法论」系列的第二节,如何做需求分析,我们拆分几个方面,方法论和实践举例相结合,尽量让大家更好地理解。

方法论+实践举例!(需求分析方法论用户产品) 方法论+实践举例!(需求分析方法论用户产品) 技术资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1 需求分析的认知

我们首先讲下需求分析的认知,一些比较基本的内容。

1)什么是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就是你面对的那一些需求或者问题,通过自己的一些分析,得到这个需求或者问题最底层的逻辑,进而输出一些结果。

方法论+实践举例!(需求分析方法论用户产品) 方法论+实践举例!(需求分析方法论用户产品) 技术资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看,需求分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环节,它涉及到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深入调研、理解、分析和提炼,以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需求,为后续的产品设计、开发、测试等提供明确的方向和输入。

说白了,就是用户提出需求,你需要将其转化为系统语言,怎么转化,这个过程就是需求分析。

2)需求分析的原则有哪些?

我挺喜欢的一句话,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觉得这个对于需求分析是真的很形象的概括。
需求分析其实就是这个,你的用户对于需求的理解是片面的,或者说表面,你需要做的就是根据他的需求,去分析出背后隐藏的逻辑。

我们再细讲一下几个原则。

以用户为中心:要以你的用户为中心,这是最核心的,所有的需求分析都要这样,因为你的用户才是你产品的使用者,对于你的产品才有最真实的话语权,你的产品要实现的目的也是服务于用户。
实事求是:要客观、准确,不能过度解读,也不能太过于主观,是什么就是什么。
要有整体思维:做需求分析不能只看这一个需求,要结合关联内容,有整体思维,很多需求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要多考虑下。
符合市场趋势:尤其是商业化项目,需求是需要符合市场趋势,遵循市场规律的,你不能逆趋势而行,那就是无用需求。
技术可实现性:一定要考虑技术可实现性,在上一篇方法论我们聊过,需求不应该是天马行空的,要基于技术能实现,这个是很基本的。
考虑成本:任何涉及到钱的都是大事,我们分析需求,是要考虑成本的,不能用户给你提个需求,我们得花很多资源和时间去实现,但是价值又很低,这个就很不划算。
尊重用户:如果是定制化需求,用户付费的,那就是另外一个思维,尽量去满足用户,谁会跟钱过不去。

3)需求分析的内容有哪些?

我们可以去分析的内容:

用户需求:这个是说得最多的,就是你的用户反馈的需求,可能是公司的,可能是外界收集的,比如说做用户访谈、调查,对用户使用的场景进行整理,从而建立从用户角度出发的需求。
产品需求:定义为产品需求,就是产品本身存在的需求,由IT团队,或者公司层面战略规划主动发起的,这个反映了组织机构对系统、产品高层次的目标要求。
功能需求:其实前面两个也算是功能需求,这个就是系统必须完成的那些事,即为了向它的用户提供有用的功能,产品必须执行的动作,比如说权限管理,系统设置等。
非功能需求:比如性能、响应时间、可靠性、容错性、扩展性等,这个属于功能之外的需求。
界面需求:这个就是比较细的内容了,界面的设计,色彩搭配,布局等,或者说用户视觉需求。
数据需求:比如说数据获取,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尤其是在AI时代,数据需求会变得更多,更加复杂,同时也会更加智能化。

02 需求分析的步骤

我们讲下比较通用的步骤。

1)收集需求

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去收集需求,需求的来源可能是用户,可能是IT团队,不管怎样,先拿到需求。

2)转化需求语言

拿到需求后,就要先将需求转化为系统语言,就是我们按照系统的逻辑去对应的,比如用户的需求想要一个展示销售数据的界面,那你就要想到系统,哪个系统,哪些数据,怎样分析,得到怎样的结果,怎样展示结果等。

3)判断需求真伪

转化为我们熟悉的语言后,就要看看这个需求的“真伪”,这个指的是需求是不是要做的,比如这个需求做了会影响整个系统逻辑,比如不切实际等等,这些都是伪需求。

或者说用户实际想要的内容并不是他说的,这个本质的需求也做不了,这都是要判断的。

4)需求归类

如果这个需求判断可以,能接收,那就要正式往下走了。

先将需求归类,是新增菜单,优化菜单,还是一些bug处理,用户体验提升等,不同的归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应的难度、工时哪些都不一样。

5)价值评估

价值评估是个很重要的环节了,不管是内部需求,还是商业化项目,既然要接,一定是有价值的,要不然投入那么资源和时间处理,就是浪费。

价值可以按下面几个评估:

实际产生收益功能使用频次数据重要性是否影响流程、工作降本增效情况需求紧急程度市场趋势…

6)难度评估

这个要结合其他岗位,尤其是技术实现难度,多跟技术去聊下,你看起来很简单的,在技术实现上可能会很复杂。

7)工时评估

或者叫成本评估,工时要综合评估,产品、设计、前后端技术、测试等,都要加上,一般几个岗位的工时比例,产品:设计:前后端技术:测试 = 1:1:(2~3):1,也就是技术的工时应该是其他的2~3倍,当然,也要看具体需求。

8)输出优先级

根据前面的价值和成本评估,我们可以生成一个四象限,可以看到左上角的应该优先级最高,就是价值越高、成本越低的,付出更少的资源成本可以实现更高价值的需求,这个就是最优先的,相反,右下角的就是最低的了。

9)输出分析结果

把前面的分析结果输出就好了,邮件同步给相关人员,需求的提出方,IT团队的同事们,跟大家确认下。

10)结果评审

这个评审其实有些像版本迭代的流程了,到需求方案评审环节,这个需求分析结果的评审,放这里也行,不提也可以,就是针对上面的结果,找一些关联人员进行评审确认,确认无误了,再进行后续的需求开发。

03 需求分析的方法论&实践举例

这一章是重中之重了,划重点,我们讲几个需求分析的方法论,再辅助一些工作的实践举例,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

1)“5W2H”分析法

这个很常用,“5W”就是Who、When、Where、Why、What,“2H”就是How、How much。

很好理解,遇到一个需求,按这个分析,就是什么人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为什么要做什么,做这些要怎么做,花费多少。

Who:需求的提出人是谁,自己,还是用户,或者这个需求的受众方是哪些,谁在使用。
When:什么时候提出的,想要什么时间完成,这个期望值是什么。
或者说是在哪个时间场景下,比如双十一之前,这就不一样。
Where:在什么场景下产生的,环境,背景,我们的产品所处的环境,提出人的用户所处的环境等。
Why:为什么要提这个需求,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What:这个需求是要实现什么,用户遇到了什么问题,痛点是什么。
How:用户希望我们怎么办,我们分析后这个需求应该怎么做等。
How much:要实现这个需求,我们要投入的成本是多少,比如人力、时间等。

预测地铁口某一个小吃摊一天的营业额。

我们按“5W2H”分析法来分析看看。

Who:这里就是消费者,地铁口+小吃摊,消费群体是哪一类人。
When:什么时候,得拆分时间段,比如工作日、周末,比如早、中、晚,不同的时间段消费不一样的,尤其是吃的。
Where:什么地方,地铁口,一般地铁站在哪,工作区域还是生活区域,哪个城市,毕竟不同的地方消费。
Why:为什么会来吃,这就要再看看这里是不是景区了,还是因为饿了才吃,侧面可以反映消费群体和地点。
What:这个需求是什么,就是销售额,怎么计算,单价销量,根据前面那一些内容,可以预测出小吃摊,单价不会太高,销量也是看哪些场景。
How much:这里我们的成本就是一个人去现场分时间段预测下,第二个就是这个本身的计算,单价销量。
How:怎么去预测,按时间区分,工作日、周末,按每天的时间段区分,每个时间段统计部分预测人群,计算一些转化率,再结合单价,就可以预测结果了。

2)“HWM”分析法

How Might We,我们可以如何,或者说是有什么办法,这个方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主要激发大家的创造力。

很多人会在头脑风暴前使用,其实就是在讨论一些内容的时候,把这些内容对应的场景和方法,对的、错的都想下,肯定、否定两个方向也都看看,比如你的这个方法可以正向解决哪些问题,另一个方法是不能解决哪些问题的,就是要想到所有的场景,进而再逐个击破。

这个步骤:

发现用户的问题。

思考全部场景,想象全部可能。

分析肯定和否定两个方向的方法。

拆解问题,逐个击破。

得到最终结果。

实践举例:

比如如何提高用户对我们产品的满意度?

用这个方法,我们就要多提问,如何提高,那就有两个方向,哪些方法是肯定可以提高的,哪些方法是不可以的,这些都提出来,为什么不可以,不可以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说可能有功能设计,界面设计,或者一些体验的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优化界面设计来提高用户对我们产品的满意度。

可以增加一些提升体验的功能。

可以多发布一些福利措施。

单纯按我们自己的需求来,这个就是不可以的。

多去跟用户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反馈。

通过使用“How Might We”的提问方式,我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并激发创造力和思考,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考虑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针对具体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来源:网络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