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规则类似“拍画片”:将废弃的烟盒剪下带有烟标的部分,折成长方形的“烟卡”,再将“烟卡”放在平面上,通过击、拍等方式,让“烟卡”翻面就算赢。
狐妹觉得其实这游戏就是曾经风靡校园的卡牌游戏(龙珠、奥特曼、猫和老鼠...),也挺像我们小时候玩的“摔四角”“摔包子”游戏。
这些游戏一般都是用纸折成正方形,游戏规则也一样。果然,不同时代,同样的游戏,还是一样的吸引人。

在玩耍中,这些小学生还会谈论一些香烟的品牌。他们还会根据香烟档次将卡片分级,目前“最好”的是白色款的“和天下”(香烟名称)。
“我们知道哪种烟贵,都想赢那个贵的烟卡。”不少小学生玩多了已经会辨认香烟品牌了。

烟卡从何而来
那么,这些“烟卡”都是从何而来呢?据了解,这些孩子们不只收集家里的烟盒,甚至要求父母购买烟盒、跑到垃圾桶里去翻找烟盒。
而且同学之间还会互相攀比,拥有稀少、品牌价值高的烟盒就更有面子,使用印刷版的假烟盒被认为很丢脸……
更细思极恐的是,有家长表示,有的孩子会自己买烟抽,抽完烟来打“烟卡”。
此外,“烟卡”买卖已经成为一条产业链,学校周边小卖部开始销售各类烟卡,一般一元一包,一包含 10 张左右烟卡。
当然,这玩意也上了电商,不少商家还会标注“稀有”“精品”“绝版”等字样。王者版的“烟卡”,200 张售价达 1121 元,一张烟卡价格 5.6 元左右。
商家售卖的烟卡从何而来?部分烟盒是回收而来,而另外一部分可能是商家擅自将“中华”“和天下”等带有商标的烟盒进行印刷销售。甚至有商家反馈,假的挣得比真的多多了。
更过分的是,甚至在一些短视频平台,部分自媒体博主还为烟卡“带货”。这年头,有的人真的是什么钱都想赚。
烟卡盛行危害有多大?
其实正如上文提到的,游戏本身原本没什么问题,还满足了小学生游戏、社交的心理诉求。但是当游戏道具变成了烟盒,还和未成年联系在一起,这问题就大了。
孩子们本身好奇心重,还很喜欢模仿。烟盒上残留的味道不亚于二手烟,很可能会让孩子染上烟瘾(毕竟有的孩子为了集烟盒已经去买烟甚至抽烟了)。
此外,这种现象还会导致吸烟风气更加盛行,自己集齐不了这么多烟盒,就会叫家里人多吸烟。这细细想想就不对劲,这不是扭曲孩子正确的认知吗?
再者,这类游戏本身带有赌博、攀比性质,小学生每天还花这么多时间在这类游戏上,很明显是不利于身心发展的。
最后,过早的让孩子去了解香烟的品牌、价格、味道,将来还要对烟感兴趣,难免不会发展成“烟民”。
如何引导防范?
如何”堵”住源头?一直以来,我国法律都明确表明,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是违法行为。
向小学生销售烟卡的商家不仅要面临道德谴责,甚至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这是因为“烟卡”是从烟盒剪下来的,是香烟制品的一部分,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任何含有烟草商标、标识的制品均不允许向未成年人销售。
再根据根据烟草专卖法相关规定,废旧烟盒剪下的烟盖,商家不得二次销售。
此外,再说到私自将烟草厂家的商标印刷销售,则涉嫌侵犯注册商标持有人的合法权益,是一种侵权行为。
堵住的同时,还需要一起努力“疏”导。针对“烟卡”游戏潮,不少学校已经召开了主题班会进行烟草科普。
甚至有的学校已经禁止“烟卡”进校园,校方一旦发现学生带“烟卡”进校,可立即制止并当场没收“烟卡”,同时进行口头教育,并向家长反馈。
但一味禁止下,也不难发现烟卡流行背后的问题。湖南省某小学还做了 1 个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显示,1000 余名小学生中绝大多数都希望可以玩“烟卡”。
“烟卡”的流行反映了目前学生课余生活看似丰富,实则课余时间被挤压、户外活动的匮乏的问题。当下孩子们可以一起玩的游戏确实不多,“宅”在家里拼命按键盘、手机可能是舒适的,但终究少了一些温暖和乐趣。
意识到这些问题后,为了满足孩子们多样化有的学校设立了多种兴趣课程,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走到户外,参与羽毛球、足球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此外,不少网友也表示,卡牌类活动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要是能将卡牌内容换成西游记这样的名著,这样不就能轻松游戏也能熟悉名著。
最后,狐妹还是很怀念咱们那个时候在街头巷尾一起游戏的快乐,希望现在的孩子们也能开心健康享受自己的童年生活。
参考资料:
央广网、央视、中国青年报、广东共青团
编辑:不吃麦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