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数字法院建设是司法领域实现全面数字赋能、全程预警监测、保障适法统一、提升司法质效的一场重塑性变革。2023年以来,上海法院以场景建设、数字建模为重点,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开创审判工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上海数字法院》专栏持续关注数字法院建设,讲述我们如何通过数字改革向“数据”要质量、向“技术”要效率、全方位赋能人民法院工作的故事。
物业服务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由此产生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
也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感。

如何优质高效解决这类案件?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
(以下简称闵行区人民法院)
探索建立上海法院
“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要素式审判辅助模型”
应用场景,
提供了解题的“新思路”。
这是一个怎样的模型?
来看这份Q&A!
Q1: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一般有哪些特点?给法院带来了哪些挑战?
A:近年来,伴随着物业服务的普及,物业服务合同群体决策意志与个体服务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开始突显,由此引发的物业欠费纠纷也增多起来。
这类案件呈批量化态势,具有数量多、主体稳定、案情相似度高的特点,在程序流转、送达、结案方面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
Q2:闵行区人民法院是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优质高效化解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实现法院工作提质增效的?
A:闵行区人民法院结合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的同质化特点,在试点承建上海法院“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全流程网上办案子系统”项目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学习、研发物业要素式审判辅助模型。
2024年3月,该院申报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要素式审判辅助模型”成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首批同意嵌入系统的大场景。与以往的“小场景”不同,大场景的数据模型更具综合性。在该场景的赋能下,今后当事人将更加高效便捷地发表诉辩意见,法官也将在系统的辅助下,更加全面、准确地查明案件事实,准确适用相关法律。
Q3: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要素式审判辅助模型有哪些特殊的功能设计?
A:结合这类纠纷案件的特点,项目组设计了案件识别、当事人意见收集、公共数据核查、裁判文书自动生成四大模块。
Q4:什么是“案件识别模块”?
了解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案件的基本事实,是法官正式开始审理前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工作。大多数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可能并不复杂,但通常以批量案件形式进入承办法官的审判系统,不管是案件数量还是审判效率上,都给承办法官提出了高挑战。
为此,该模型基于已有民事起诉状OCR图文自动识别技术和大语言模型技术,实现原告诉讼请求、支付型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中9项关键要素事实的自动解析和抓取,并清晰展示在模型特定界面。法官在审判系统中查阅电子卷宗时,可直观地了解该案件的诉讼请求,以及与案件审理密切相关的9项要素事实。
相较传统的办案模式,法官了解案件主要通过仔细阅看原告提交的起诉状及证据,该模型能够自动化采集原告的诉讼请求、关键要素事实,法官普遍反映“更快!
更方便了!
”
通过信息点采集规则归纳整理的方式,实现审判管理系统对民事起诉状信息自动解析抓取,法官在“网上阅卷-数助办案”中可阅看并修改抓取的要素信息。
Q5:模型是如何收集当事人意见的?
A:这就是“当事人意见收集模块”要实现的功能了。
模型根据提取的案件要素自动生成交互式要素表单,以短信附链接方式向被告发送,被告可浏览表单及民事起诉状并在表单设置的选项及空白框中反馈答辩意见。被告反馈后提交的数据会自动返回并形成电子材料归入电子卷宗内。
相较于被告自行准备答辩状,然后通过邮寄方式或12368平台注册上传进行答辩,通过要素式表单提出答辩意见显然更加便捷,有当事人表示,“能够以这种方式在开庭前直截了当表达自己的意见挺好”。
当然,在“当事人意见收集模块”设计之初,也曾有法官提出疑问“向当事人发送表单,要求填写并反馈表单是否会加重当事人的诉讼负担?”项目组经研究后认为,该模块的设计目的与该“疑惑”恰恰相反,是为了被告能够随时随地更加高效、便捷地反馈意见。一般来说,被告快则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这样一个表单。
需要说明的是,系统向被告发送表单后并不强制要求填写反馈。实际上,实践中常见的情形是被告不愿意到庭参加诉讼,但可以接受电话方式的答辩。或者,一些被告希望在开庭前与法院取得联系,但受限于诉讼能力问题,不知道如何联系法院并有效表达自身意见。鉴于此,通过要素式表单的形式,可为希望积极抗辩的当事人提供更为便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原告的主张提出抗辩。
>
Q6:在这个模型中增加“公共数据核查模块”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A:在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中,房屋的权利归属作为重要案件事实,一般需要由当事人至不动产交易中心完成房屋产权信息调查工作。
为实现“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该模型推进审判管理系统与上海大数据中心系统的数据对接,实现房屋产权信息公共数据核验,让当事人足不出户获取产调信息,进一步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
同时,考虑到房屋产权信息属个人隐私信息,项目组通过查询规则与当事人匹配等设计,充分保障当事人的隐私数据安全。
Q7:与传统的文书模板功能相比,“裁判文书自动生成模块”有哪些优势?
A:项目组设置19种不同文书模板,根据结案方式、诉讼程序、当事人是否到庭等区别,智能化推荐适合的裁判文书模板供法官选择使用。
此外,不同于现有审判系统的文书模板,该模型能够将裁判文书按照首部、当事人段、诉讼记录、事实、理由、裁判结果、尾部等部分进行划分,借助要素抓取技术,在智能推送的同时精准生成包含当事人信息、诉辩意见、主要事实、裁判依据的裁判文书初稿,从而进一步减轻物业合同纠纷批量案件文书制作的压力。
>
Q8:审判辅助模型在办理物业合同纠纷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A:要素式审判辅助模型的应用能够推动批量案件审理流程简化、效率提高、交互方式改进,在确保办案质量的前提下缩减该类案件办理所消耗的资源,使得法院资源更多集中于争议较大的纠纷,真正实现“繁简分流”“智能分流”“高效分流”。同时,该模型也为当事人进行意见交换、产权信息调查取证提供便利,进一步提升了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下一步,项目组将进一步测试模型实效,根据需求反馈不断完善模型,平衡全流程智能化和法官庭审自主化,提升模型对诉讼服务的实际效用。
本期作者
安 冉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助理
本期作者
王夙伟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助理
来源|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民事审判庭(环境资源审判庭、执行裁判庭)、审判管理办公室、信息管理处
文字:安冉、王夙伟
原标题:《这份Q&A,带你了解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的新解法!
》
阅读原文
来源:上海高院
(本文来自澎湃,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