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上海市宝山区高境镇法治建设紧贴营商环境主题,工作紧扣全镇中心大局,对全镇主要园区载体的企业进行大量走访调研,摸清了不同园区载体、不同企业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依托上海(宝山)科创法律服务创新中心优势资源,在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精准配送机制上大胆创新、探索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系列典型成功案事例,总结了四项长效工作机制。
一 调研先行找准项目破题之策

“调研先行谋有据”。在过去的6年中,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开了6次,行动方案出到了6.0版。今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公布了7.0版。如何发挥基层法治综合部门职能作用,把上级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要求,与基层实际有机结合,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感受,高境镇司法所坚持在调研中寻找破题之策。为了增强调研效果,专门制作了《调查问卷》,针对性设计了10个问题,精准摸清不同园区企业的法律服务需求,为下一步制定具体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措施、稳定切实可行的好做法并形成工作制度打下扎实基础。根据调研,高境镇域14个园区(楼宇)4000余家落地企业呈现特点如下:
(一)中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科创类占有一定比例。

从《调查问卷》中看,中小微企业共3800家,占95.85%;其中,科创类的中小微企业1856家,占中小微企业总数的48.42%。以上数据与宝山“一地两区”建设和高境科创小镇定位相匹配。
(二)中小微科创企业自身法律工作力量比较薄弱。
通过调研,外聘法律顾问单位或律师的中小微企业占比25.59%,配备内部专职法务人员的占比18.11%,内外均无处理法律事务人员的占比56.30%。中小微科创企业自身法律工作力量配备不足,与企业规模不大、营收不高的实际相符。但是,存在较大反差的是,中小微企业遇到的法律问题并不少。如,反映企业遇到法律问题状况“一般”和“较多”的占43.70%。从另一方面讲,公共法律服务的提供要再分层,将服务由“普惠型”转为“需求型”,做到精准化。
(三)不同园区的企业遇到法律问题有较大差异。
高境镇14个园区(楼宇)均有不同的产业特色定位,各园区吸纳和引入的企业具有一定类型差别。与此相对应,不同园区的企业遇到法律问题存在较大差异。从另一方面讲,要分类为园区企业提供公共法律服务,促进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匹配。
二 工作推进的具体措施
(一)推动服务力量整合,促进服务由“散装”到“组团”。
要实现在基层解决企业各类矛盾纠纷,关键在于镇级要有充足的法律资源,且打破“各自为战”“散兵作战”的局面。为此,高境镇司法所进一步创新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模式。一是大力推动服务力量大整合。发挥司法所基层法治综合协调部门独特优势,整合区级、镇级公共法律资源,如宝山公证处、淞南法庭、律师事务所、劳动仲裁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打造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实现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协同运作,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强力支撑。二是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服务者名单。根据中小微科创企业实际需求,选取多元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中优质力量,形成面向园区企业的法律服务者名单,企业可以结合法律问题类型、解决诉求方式、法律程序进程等差别化需求,对应选取法律服务提供者,进行接洽服务,实现了法律服务的触手可及。
(二)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服务由“等上门”到“找上门”。
针对公共法律服务对园区企业覆盖不够的问题,尝试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向园区延伸,织密为企服务网络。打造“1+1+14”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即依托上海(宝山)科创法律服务创新中心、镇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14个园区(楼宇),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实现“核”“圈”共振、“站”“点”融合。通过点位实体化运作,定期安排法律服务志愿者到点位值班,开展经常性公共法律服务,有效将公共法律服务触角延伸到镇域企业,打通法律服务进企业通道,更好地为企业、职工提供“超前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法律服务。
(三)实行一园一策,促进服务由“普惠型”到“定制型”。
一是根据镇域园区产业特色,为园区匹配专业法律服务提供者。将整合了的律师资源再分类,把擅长知识产权、技术合同领域的律师安排到长江软件园、复旦软件园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服务;把擅长医药领域专业的律师安排到新杨湾科创产业园点位服务;把擅长侵权损害赔偿领域的律师安排到三邻桥体育产业园点位服务;把擅长调解的律师安排到文教产业园点位服务,更加有效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二是根据集聚企业类型,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如,长江软件园是市政府认定的高科技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智慧软件、互联网等行业,也吸引了大量行业企业入驻,企业普遍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维权。为此,在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高境镇专门邀请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在园区举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专题宣传活动,60余家中小微科创企业参加,深入解读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规定,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实践指导,助力企业发展。
(四)制定服务清单,促进服务由“套餐式”到“点餐式”。
通过调研,有36.23%企业提出,最希望获得的法律服务方式是提供法律服务项目清单。为此,高境镇司法所改变以往“专题讲座+集中宣传”“套餐式”送法进企业的传统做法,着眼中小微科创企业生产经营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集中反映出来的法律需求,针对性编制公共法律服务项目清单,涵盖公证服务、法律咨询、仲裁诉讼等八大服务项目。由园区企业对照服务清单勾选,高境镇司法所利用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平台,组织提供“点餐式”法律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项目清单发布以来,点单企业178家次,均及时跟进提供服务直至反映问题实质性解决,真正让企业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解渴”。
三 工作成效
(一)探索形成四项长效为企服务工作机制。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机制。整合区级、镇级十个部门公共法律资源,打造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实现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协同运作,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强力支撑。二是惠企公共法律服务配送机制。依托上海(宝山)科创法律服务创新中心、镇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14个园区(楼宇)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有效将公共法律服务触角延伸到镇域企业,打通法律服务进企业通道。三是法律服务精准匹配机制。一方面结合企业法律工作力量配备实际,分层提供法律服务供给;另一方面根据园区特色和企业需求,匹配相应专业法律服务提供者,分类提供法律服务供给,切实推动法律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四是法律服务项目化清单化机制。发布公共法律服务项目清单,涵盖公证服务、法律咨询、仲裁诉讼等八大服务项目。通过“菜单式服务”“订单式供给”,为企业解答合规建设、复调对接、诉讼成本等方面问题,协助企业完善治理结构,防范法律风险、维护合法权益,以法治力量助推企业成长。
(二)助力科创企业发展壮大。
一是降低企业在高境运营成本。项目整合劳动仲裁、公证、律师等法律服务资源,让企业普惠性享受法律纠纷个案化解、点对点式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试点以来,服务各类科创型企业超500家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总计逾1500万元。二是帮助企业有效避免经营损失。如复旦软件园某科技企业,由于对方迟迟不按照合同支付价款,多次沟通无效,导致该企业现金流陷入困境,给刚起步的企业经营造成重大影响。司法所通过复旦软件园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了解情况后,安排擅长企业经营方面律师主动接洽。律师边收集相关文书证据,边果断着手协助制作债务催收法律函件,态度坚决拿起法律武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对方最终迫于压力,提出价款支付方案,帮助企业收回300万元债权。
(三)推动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
试点项目发挥了法治稳预期强孵化、稳增长利长远、解难题固根本作用,较好彰显出“法治是最好营商环境”。80%的企业明显感受到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改善和提升。由于法治助力园区建设,长江软件园、中设科技园、三邻桥体育文化园、临港新业坊·源创被评为2023-2025年度市级园区,财景科技园被评为2023-2025年度市级示范楼宇。高境镇被评为“上海市文明镇”“上海市安全社区”“上海市特色创业型社区”。
(四)助力高境镇经济社会发展。
试点项目是围绕镇经济社会发展打造的法治项目,实地深入走访对接企业近千家,在稳商留商中发挥积极作用,园区新增招商企业675家,助力高境镇在区级财政收入、规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方面绝对量、增幅走在全区前列。同时,被市发改委命名为“科创金融小镇”,被市商务委列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社区建设试点单位。
通讯员:盛苏敏
编辑:潘乔雨
资料:法润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