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我决定报考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的那天,我就开始想象自己能不能有机会撰写经验帖,又会写出什么样的经验帖……所以现在也算是我的圆梦时刻,我务必会绞尽脑汁!
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最重要的还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旋律~
#1

考研成绩
静水流深,功不唐捐

我的考研成绩如下:
政治:79分
英语:82分
334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114分
440与传播专业基础:131分
初试总分:406分
新媒体初试排名:2
新媒体总分排名:2
#2
个人情况
理性评估,大胆选择
本科学校,我们能培养什么?
我的本科来自北京一所非常注重学术能力培养的大学,虽然因建校过晚等等原因目前还是一所四非大学,但高考成绩和学校整体水平大概是中等985的位置。因此,虽然没有非常响亮的名号,我想我的本科学校所滋养给我的是一种沉静的气质,这点也让我非常感谢。
本科专业,我们能选择什么?
关于我的专业,我的主修专业是经济学,辅修专业是广播电视学。在我本科阶段的学习中,数学对我造成的困扰很大,也一度让我对未来产生了迷茫。而一些学生工作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传播的魅力,于是我选择辅修广电双学位,这个决定也为我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全新大门,不断将我引入新媒体的方向。
下定决心,我们要专注什么?
我是在大二下学期就决定报考北大新媒体研究院,因此后面的一些经历其实都是在向着新媒体的方向做出努力。虽然决心下的比较早,但真正的备考还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始的。以下想谈一谈我在大二时做的一些准备,如果大家希望早早努力,或许可以参考。
①我在大二春节假期选择报名了猫哥的早起鸟课程。至于原因确实是因为自己总体来说还是属于跨考,想要提前接触一下新媒体的知识环境和风格。所以在闲暇时我会随机看一些大班的课程,整个过程还是非常惬意的。
②我参加了一些竞赛活动。比如互联网+、京彩大创、青创北京等等,尽量在比赛项目中负责一些新媒体相关的内容,像是视频剪辑、营销策略制定等等,希望能填补简历上的一些内容。
③我进行了一些相关实习。比如说公众号运营、机关宣传部等等,希望能在实践中体悟新媒体的作用与效果,同时学习相关技能。
④我阅读了一些专业书籍。我会根据课程内容和自身兴趣选择一些书籍进行阅读,主要是了解而不是精读,也不太涉及硬核内容。例如《大数据时代的隐私》、《认知盈余》、《网络社会的崛起》、《大国崛起及其反抗者》等等,大概十几本书籍,主打一个体验。
⑤我去考了高中政治的教师资格证,因为觉得可以提前复习和学习一些政治知识。现在想来真的是有点搞笑hh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以上内容如果时间富裕可以作为补充,但若时间紧张,这些准备的性价比确实不高,直接快进到下面的内容也完全没问题!
#3
备考过程
思考为先,稳扎稳打
我的备考时间大概是4-12月,也就是在上一年的考研结果公布时,我就速速联系到了我的一对一学长,然后直接进入状态!
这里我认为我的专业课和政治备考还是比较具有参考意义的,英语因为本身比较菜也没有特别认真准备,所以可以来吸取一下教训!
⏰阶段一:4月-7月
11.专业课怎么学1
在联系到学长后,他帮助我做了关于考研的整体规划,然后我们就从最基础的传播学知识开始学习,大概每隔4、5天上一次课的样子。
我主要阅读了《传播学教程》、《范式与流派》这两本书。《传播学教程》是在备考之前就略读过,大致了解了书籍的脉络,后面又进行精读。整个过程我没有进行太多的批注,就是去感受他的撰写思路,然后就是理解具体的概念和理论。如果大家读的比较到位,应该可以发现整本书可以通过自己的归纳重新展示出来,不一定要依据目录的方式,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融会贯通过程。《范式与流派》我只读了一遍,这本书比起《传播学教程》还是比较难懂的,所以我觉得在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之后可以进行阅读。
梳理全书脉络框架
在书籍之后必须要形成自己的笔记,可以参考学长学姐的,也可以自己整理。在笔记的基础上,我是根据学长上课的进度,每次都进行一部分的背诵。但其实说实话背的还是不太认真,主要还是进行理解,然后反复阅读,可以画出一些关键词辅助记忆。
对于基础知识,每次课前学长会帮我出一些题目进行测试,是不允许翻阅资料的。虽然一开始非常痛苦,但确实是培养了自己写题的能力,哪怕真的不会也需要迁移既有知识进行回答。因此,虽然440真题中考到的“计算机视觉”我没有听过,也可以毫不费力写满一页纸的答案!
专题整理我开始的比较早,大致是在5月份就开始了。第一次做专题讲究内容的全面性,从背景、定义、特点、影响、对策、趋势等等方面均需包括,在这个阶段专题是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记忆的,而是去广泛地阅读和理解,尽可能多的扩大知识面。
分板块整理专题
12.公共课怎么学1
这个阶段不需要进行政治的学习,大家要深耕专业课和英语!
对于英语,我是进行了单词的一轮背诵,主要用了扇贝app和不背单词app,大家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进行选择,或者很多单词软件来回刷也可以。然后我尝试做了一些往年真题(10年之前)。虽然真题的正确率惨不忍睹,但其实是很多因素影响下的结果,比如题太难,自身熟练度不够等等,这时大家不需要怀疑自己,只要按部就班地持续完成即可。
⏰阶段二:7月-8月
11.专业课怎么学1
7月-8月是暑假时间,考虑到学习氛围问题,我选择在学校进行考研复习。大致7月中下旬的时候我去参加了猫哥的暑期集训营,主要还是想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
在整个过程中,我对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再一轮的学习,也聆听了不同学长学姐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我还对专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主要包括删除冗杂内容保留主干精华、引入名人名言、添加时事案例等等,这一过程主要是将自己的专题转化为可以进行答题的宝库!
猫哥集训营里的生日蛋糕~祝大家都上岸!
这个阶段我开始接触334和440的完整答题训练。一开始大家肯定都是写不完的!
这时3个小时的时间我大致能写12-13页就算不错(共15页,我和学长追求的是全部写满!
)。所以大家完全不用紧张,而是需要放下心来去感受自身的答题节奏,以及是不是还有一些不牢固的知识进行完善,还有就是整个卷面的字数排版要不断地进行调整等等,这样才能够持续进步。
12.公共课怎么学1
在暑期班我开始了政治的学习。政治的基础阶段我听了徐涛的网课(强化班),对照徐涛的《核心考案》进行了学习。这里提示徐的《核心考案》和肖的《精讲精练》内容是差不多的,可能肖的内容更丰富一点,因此我是在《核心考案》中对照《精讲精练》进行了内容的补充。每学完一章我会做1000题的习题。因为高中政治的底子不错,像马哲、史纲等等方面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马政经这部分就比较晦涩,需要进行特别关注。
配合徐涛老师的课程学习政治
英语的话我还是进行刷题,然后也听了唐迟等老师的一些方法论。对于错题会再听一听他们的真题讲解,整理一些长难句和生词。
⏰阶段三:8月-10月
11.专业课怎么学1
在这个阶段我开始了研究方法的学习,主要阅读了袁方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然后根据学长的指导进行学习和背诵。研究方法整体还是不难理解的,但是之前一直抱有侥幸心理觉得定量的部分老师不会考,但实际上440有一道名词解释是“方差分析”,而在考场中其实自己掌握的并不多,只有几个关键词。因此研究方法也需要踏实学习呀!
此外,在此时我将我的专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将原来长段式的完整的专题整理成了一个一个表格,表格中只有关键词、名言、案例和写的非常好的句子。这其实也是将专题融会贯通的一个过程,通过对比就能发现,其实无论考什么题目,专题之间都是能够进行迁移的,而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策、趋势等等也就那么多,完全可以灵活运用。
同时,在这个阶段我进行了大量题目的练习。大概每周学长都会给我出几道论述题,后面大致10天就要做一套334或者440。在大量的书写下,我的书写速度和卷面整齐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也越来越能把握写题的艺术,批改所得到的分数也不断提升。
最后,我们不能忘记要继续巩固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因为其实经过训练大家的论述得分不会差距很大,而基础知识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所以此时千万不能对基础知识进行懈怠,而是要每几天有规划地复习一些知识,通过关键词复述的方式不断进行熟练。
12.公共课怎么学1
在政治方面,我在听完徐涛课程后放置了一段时间,再次拾起时发现忘的差不多了55,所以提醒大家政治不需要开始特别早,如果开始了就不要停下!
此时我采取了一种方法,就是按照《核心考案》,将不熟悉和不会的内容通过电脑打字的方式整合成一个文档,不仅可以作为以后复习的资料,也可以在打字的过程中继续熟练知识点!
在英语方面,我开始集中做一些阅读真题,努力提升真题正确率!
后期的阅读题大概可以保持4篇错1-2个。同时,我开始了对于完形填空等客观题的学习,这些题型确实比较好提升,在阅读做好的基础之上,一小段时间就可以掌握方法。这些课程的学习我参照了市面上的学习方法,比如完型听易熙人等等。这时也要进行英文单词的二刷啦。
⏰阶段三:10月-12月
11.专业课怎么学1
因为我开始的比较早,所以其实到这个阶段专业课已经学的差不太多了。此时我专注3件事情:
一是继续整理专题。在表格的基础上,我开始参照往年真题给自己出题,如果有真题不涉及的专题,就参照新媒体的出题风格自己出题。每道题目的完成我都是通过电脑打字的方式进行的(因为觉得比较快)。这边其实建议大家也可以结合手写的方式进行练习,因为也有提升做题手感的作用!
我个人来讲,打字的方式速度更快,以及能够想出一些与手写不同的观点和灵感,但现在想来如果结合手写会更好,因为打字的方式当你做的题达到一定数量会发现你的输出变得千篇一律了,以及不好把握篇幅。
二是持续背诵基础知识。从传播学基础到研究方法,我每天都会拿出大概1个小时的时间进行重温。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涉及明显的背诵,主要是重新阅读资料,将关键词进行复述。
三是继续练题。我和学长大概保持1周一套334或者440的频率,后面又进行了10次左右的一周一模考练习(上午334,下午440)。在大量的练习中,我开始逐渐能够在3个小时内完成15页纸的作答。
12.公共课怎么学1
在收到肖爷爷的肖八之后,我知道政治的学习也需要加快进度了。在刚刚做肖八的时候我的得分可能是20-40/50不等,还是比较心塞的。这时我采取的是题海战术,几乎将市面上所有的选择题都买了回来,包括腿姐、徐涛等等。在不断复习资料和刷题之下,我的选择题正确率大概可以保持40+,考研是拿到了45分。
政治主观题大家开始的应该都不算早,所以也完全不用着急。在肖四寄到之前,我会拿肖八的主观题和答案作为练习,在政治答题卡上进行誊抄,主要是为了练习排版和把握字数。后面拿到肖四后当然是疯狂背啦,因为我是一个不太能背下书的人,所以背的过程比较偷
英语方面,我是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翻译和作文的学习。我主要通过小红书的搜索整理了英语大小作文的模板,后面进行记忆,同时也找了一对一批改的学姐进行辅导。批改的时候各方面成绩还不错,但是从最后的得分来看,翻译只有八分,作文也不太高。
这里我想总结一下教训,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偷
#4
在考场上
按部就班,从容自信
11.考前一天1
在考前一天,我请学长帮忙预约了北大的进校,提前看了考试的教室。在北大文创店,我还抽到了一个“东堂折桂”的福袋,瞬间感觉自己buff加成!
我考前一天的状态是属于比较兴奋+紧张的,其实在冥冥之中感觉自己是能够考上的,这也使我在复习时有些浮躁,考前一天实际上并没有复习多少内容。这里想要提示大家在考前不要过多地去考虑未来的事情,而是要专注当下,关心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题目,踏踏实实走完考研的全程。
12.第一天公共课考试1
上午场考的是政治。政治的选择题并不算难,但是我记得有一个选择题我是做过并且错过的,因为好久没有复习,却忘记了这道题正确的答案。所以前一天的复习我们是不能懈怠的,以免在考场上后悔呀!
政治的主观题也比较常规,肖爷爷的肖四压的特别准,我真的是边做边感谢肖老和学长。中间有一个插曲是,可能是比较紧张,我在计时的时候出现了失误,在第二题时发现时间所剩无几,我就哐哐写,字也变得龙飞凤舞。后面写着写着却发现还有不少时间,但前面的字迹和思路是无法重来的了(maybe这就是我35题低分的原因)。
下午考的是英语。因为我的英语本身就一般,考前也没有进行太多的准备,所以还是比较忐忑的。但其实在考试过程中比较困扰我的是场外因素,在做阅读的时候,因为今年题目本身有点难度我的水平也一般,而这时我右边的姑娘可能是先选择写主观题,她的书写声音特别大笔和桌子不断地摩擦,当时真的让我静不下心。后面我右边的姑娘又开始在嘴巴里出声阅读文章,直接让我一个大崩溃。
我在写了两篇阅读后选择先写主观题,但前面也说了我并没有进行过全真模拟,当时心也烦躁,导致在直接书写在答题纸上时出现了不少错误,只能在后面划掉修改,影响了卷面的美观。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进入了状态,心境也慢慢平稳,后面的题目完成的还可以,也在最后检查时成功修改了一道阅读错误。
这边想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备考过程中一定不要偷
12.第二天专业课考试1
第二天的专业课考试我还是比较有把握的。上午的334,我一看题目竟然学长都有给我练过类似的内容,所以非常开心!
但是我还是想讲讲其中的不足之处,供大家借鉴。
当时有一道题目大概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遇到的困难与原因。但是我的答题习惯是把困难和原因放在同一个标题下进行书写的,考试中也是先写了困难,但其中已经包含了原因。所以在第二个标题本来要写原因时变得无法下手,只能是将本来“困难、原因、对策”的结构改成了“困难、机遇、对策”的结构。我想这样的答法还是不能精准回应老师的出题意图的,最终导致我的334得分只有114分。
440的答题总体比较顺畅。研究方法的题目考的是一个类似研究设计的题,在考前学长也给我串讲过,所以131分也算是发挥了正常水平。
这边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心得,因为我知道旁边的姑娘书写声音比较大,但自己又无法改变。所以在专业考试的时候我就试着转变心态,偷偷想虽然对方的写字声音大对我有影响,但我只要能做到写的速度比她快,就一定能写完15页纸,成功上岸,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节奏器和提示机!
我觉得这种心理暗示非常有用,所以如果大家考试时遇到情况,一定要尝试调节自己的心态,一切都是为了考上做准备!
“苍生皆平庸,蝼蚁望晴空”。这句歌词又何尝不是在印证着为了北大而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的我们呢?在考试的前一天,我面朝北大反复吟诵这句歌词,幻想未来有多远梦想有多真。如今尘埃落地,我更加信仰这种“蚍蜉撼大树”的勇气与毅力,相信它终将指引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祝愿各位勇士都能够恣意拼搏、得偿所愿!